十月,当无数城市人来到云南德钦梅里雪山飞来寺,享受并赞叹眼前壮丽的雪山景致时,78个人带着63头骡子从雪山南侧的查里通村出发,开始了他们全程二百多公里,需要翻越7个垭口,在最大海拔高低差达到2600多米转山路上的捡垃圾旅程。

清晨,云南德钦县云岭乡查里通村,阿青布整理好自己的装备带队出发,这次他不是带转山的游客,而是带领查里通、查里顶、永久、永芝、红坡五个村子的村民一起转山,捡垃圾。在他看来,转山是修行,捡垃圾也是修行。

“虽然组织村民捡垃圾能暂时缓解梅里雪山的垃圾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新的垃圾还会不断产生,我们希望用自身的行动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并和更多国内的环保专家共同探讨和寻找垃圾处理办法,从而彻底根除垃圾对梅里雪山的危害。”
白玛康主是云南迪庆州梅里雪山景区管理局局长,本身也是在梅里雪山山脚下长大的男人,长期以来致力于保护雪山环境,一方面有州委、州政府的支持,同时还有很多与他相识的社会人士也加入到保护雪山环境的工作中来,出资、出力。




白马康主虽然是梅里雪山管理局一把手,但一样同村民徒步沿路捡垃圾,脚走破了,换双胶鞋继续。

“有的人说我们烧垃圾污染环境,但这种条件下不烧还有什么办法,垃圾越来越多,又运不出去,我希望有更多人意识到垃圾带来的问题,减少垃圾的出现,而不是只知道说这不对那不对。”


阿青布家在查里通村,是当地有名的转山向导,十多年来致力于梅里雪山的垃圾清理,在他看来,捡垃圾本就是一种修行,他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捡垃圾的队伍,而不是就对这电脑、手机耍嘴皮子。
梅里雪山转山大环线全长260公里,途经云南德钦云岭乡、佛山乡、升平镇及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左贡县碧土乡等区境,公路距离不足百公里,清理人员需使用骡马运送垃圾筐和粮食补给等由于道路艰险,不具备将垃圾运出山的条件,只能采用就地焚烧的方式处理,就地焚烧会产生污染,但目前也只能被动的采取这种方式,在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处理旅游垃圾,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已势在必行。
这是我第十次来到梅里,第二次随阿青布转山,去年,八天时间,我拖着受伤的右膝随左腿打着钢板的阿青布转山,感受梅里雪山的博大雄浑,感受七个垭口没完没了的“深V”上下前行的艰辛。
前不久,把梅里书稿的初稿发给做职业写作人的发小李锋,让他给些建议,结果,看完后他说,什么时候还去转山,他要去!

转山头两日,队伍从永芝和永久出发,一路来到海拔只有三千出头的永世通和玛追通,主要处理这一带大量的垃圾。一路,没有了去年人头攒动的转山大军,很惬意,天气很好,秋色意浓。




入夜,村民们拉起弦子,唱歌跳舞,为营地中带来一份快乐。


为了在走的超快的骡队前赶到多克拉垭口航拍,我和李锋还有阿青布安排帮助我们的小伙子旺学住在靠前两公里的多克拉扎。六点起床,因为太早,没到做饭时间,阿妈给我们打了酥油茶,再一人泡碗方便面补充热量。七点,天还没亮,阿妈冲着出发的我们喊了一句“扎西德勒”,然后又用汉语喊着:“一路平安啊……”



多克拉扎就是多克拉下面的意思,海拔3400多米。先要在森林里走之字小路来到海拔3800米的云南最后一处转山茶棚,翻过多克拉就是西藏察隅地界。刚到茶棚,远处一道越过山脊的金光落在多克拉垭口密布的经幡上。
稍事休息,我和旺学抓紧时间上垭口,李锋自己慢慢上来,这样我们能赶在走的超快的骡队前到垭口,开始拍摄。七公里,看似路不长,却要急剧爬升1000米的海拔,压力还是不小。用时三小时,我背着佳能“5D3”和大疆“精灵3”,和旺学来到多克拉之巅,用骡队中所有人不曾见过的视角记录着大家翻越传奇的多克拉垭口,那是卡瓦格博的视角。大风中,骡队排队翻越海拔4479米的多克拉垭口,从云南德钦县进入西藏察隅县地界。




在垭口呆了一小时,等所有骡队成员和骡马翻过垭口后,沿着108道拐下山,顺着激流在察隅谷地前行。下午顺利到达章切的营地,在河边洗干净已经发硬的头发,嘴角粘的水是咸的。收拾一下,精神好了些,整理照片,和阿青布聊聊天,去年是他单独带我转山,这次是带捡垃圾的骡队,忙碌了许多。



后面,还有很长的路,从章切过卢阿森拉垭口到秋那桶,再翻过辛康拉到阿丙村,察瓦龙、堂堆拉、玉曲河、格布、来得,还有那犹如刀刃般耸立的索拉垭口,路还很长。我还要去一趟甲兴,卡瓦格博西侧一处只有四户人家的村子,看那处世外之地是否还有“世外”之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