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校友发来短信,说她们做的教师节晚会晚上播出。上周,一次领导安排的拍摄中,见到了一位从新疆来的老师和五位孩子,聊天中得知,他们来自达里雅布依,一个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村子。十一年前我曾有幸去过那里,对于那里的学校,那里的人,记忆犹新……


1895年,享誉世界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北上,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成功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发现了丹丹乌里克和喀拉墩古城。1901年,楼兰古城的发现,最终确立了斯文作为一个探险家的世界性声誉,他的第一部考察新疆著作《穿越亚洲》也使世人第一次知晓在塔克拉玛干这个死亡之海的中心,竟然有一个小小的绿洲,在这片绿洲上还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这就是达里雅布依。如今在国际探险、地理、历史、考古界,达里雅布依的知名度并不亚于楼兰古城。
2001年深秋,第一次因出差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新疆,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围着塔克拉玛干转了一遭,更有幸从于阗县延克里雅河北行140公里,来到这个沙漠中心的传奇小村——达里雅布依。克里雅河原本是塔里木河的支流,但随着上世纪中叶后的全方位开发,如今克里雅河经过达里雅布依后二十多公里便消失在沙漠中。2001年11月4日,我们乘坐老杜、李勇、刘建兵的三辆奔驰尤尼莫克走进达里雅布依,140公里沙漠路部分沿河走,大多数在沙漠中,一共用时9个小时。对于这条路,多数越野车无能为力,SUV就不用考虑。


那时村子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村边的有所希望小学,校舍是村里最新的建筑;村口的一位大妈家开着饭馆,那是村里唯一的饭馆;村子中间有排平房,其中一间是裁缝店,店主叫阿依古丽。
第二天清晨,我和沈少爷出来遛弯儿,十一月的塔克拉玛干温差很大,早上在零度以下,村边的一家人烧着火取暖、煮茶……

三个家住不远的孩子走过沙地来上学,达里雅布依小学始建于1989年,2011年在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资助下扩建,成为乡里建筑最好的地方。家近的孩子每天早上走着来上学,家远的就住在学校。老师基本上都来自县城,最多一个月能回一次家,长的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这次遇见的木尔扎提老师说,学校现在只有一至三年级,大孩子都要去县城上学,现在只剩下四、五十个孩子了,少了孩子,这里也少了一份生机……



十几个孩子住一间宿舍,条件还不错。这里的孩子镜头感十足,有时让你应接不暇……

孩子们排队吃简单的面条早餐,记得当时有个孩子来晚了没吃上,蹲在墙角,一位老师过去递给他半块馕,那是这位老师从家带来的……

敲钟上课!木尔提扎老师说,这个用卡车轮毂做的钟现在还用着……

在这里,多数孩子只能用一小把红柳枝当扫帚,用个像样的扫帚也是特权……

周一升国旗……



“韩流”也刮到这里……

一位年轻的老师刚被分配到这里,他要在这里度过六年时光才能调回县里……

学校不远出,一家人在打馕……

小卖部前的一辆废弃212……

阿依古丽是于阗县人,随丈夫来这里做生^。我们来此是做一个关于人与水主题的内容,简单说就是水对那里的环境与人的影响,当时一位编导“引导”阿依古丽说:这里那么缺水,不苦吗?你不想家吗?结果得到的答复是:我觉得挺好的……


每天为我们做饭的大妈一家人。据木尔扎提老师说,老太太前不久去世了……

傍晚,在村外燃起篝火烤全羊,这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刻……


回程时,北京广播电台的老苏把手机递到我们四位探访者嘴边,让谈谈此行的感受。
“村里太苦了,缺水、没有电……回到北京我准备号召大家给这里捐款!”一位同行感慨的说道。在我看来,捐款就大可不必了,那里的居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任何强加的观点只是一种俯视……
“你出生长大在新疆,会将镜头对准什么样的美景?”
“人——这里的一切是因为人的存在而显得美丽……”我回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