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影的故事

(2008-01-23 14:16:00)
标签:

杂谈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2007/12/5/12/1/117449d4f6d.jpg

1,大洋路---摄于墨尔本

拍摄故事:大洋路是墨尔本的瑰宝,绮丽的海岸线一直是游客必访的区域。我们在一个墨尔本冬天的清晨出发,迷离的大雾使墨尔本古老的都城恍若一个神秘的雾都。

在雾里行驶了1个多小时后,才真正进入大洋路海岸景观。很庆幸,古都还在冬季里的迷雾里,连绵的大洋路却被碧海蓝天亲起.我们停停走走,被壮丽的大洋路海岸景观感动的处处都留恋忘返.

赶到壮阔雄伟的十二门徒前,已是夕阳西下时,晚霞下的瑰丽奇石,在海浪的阵阵亲吻下,那种脱离现实的巨涛拍岸浪滔天的奇景,让人怀疑不在人间。

坐在公园里冰冷的长凳上,等黄昏最佳的一抹彩霞,此时,荒芜里只剩下我们俩人,视线,开始模糊,荆棘里,只留下海风呼啸而过后悲呛的呢喃声。温度在分秒中降温,牙齿开始不停使唤的打起架来,手指也麻的失去知觉。

拍摄心得:此刻的光影虽然眼睛已无法看清晰浪声中的巨石,相机用适当的时间曝光,却能蒱捉住意向不到的效果。我靠近一棵枯荣的小树,把它部分生动的枝头布置在画面的右边,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股向上的张力。

离开时,原本想隔天再去拍摄,很遗憾,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一直到我们离开墨尔本。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2007/11/26/11/19/11716050fa7.jpg

2,晨之寺---摄于泰国曼谷

拍摄故事:晨之寺位于眉南河畔,原以为曼谷整条眉南河畔可以自由进入,去了才发觉河畔全属私人所有,自然拍摄晨之寺的最佳位置就得靠两条腿每条小巷找了。

小巷里凌乱不堪,圆头支架在河水上的遮蔽所,我不知道可否用“房舍”二字来形容,看到是游客,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也会跑过来要求付费,可是我知道这些地方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拍摄地。

功夫不负有人心,走进一个靠河畔建筑的小餐厅,这栋古旧的建筑共有三层,如果我们能上顶楼去,那必定是拍摄晨之寺的最佳位置。

餐厅还没开始营业,一条铁链拦住了建筑外围上楼的铁梯,也许是我们在外面鬼鬼祟祟,黑暗的房间里走出一位年轻的泰国女子,问我们做什么,我们说是来吃饭的,指指门把上挂着的未营业的牌子,请求她我们是否可以去楼上看看,然后再下楼用餐,她犹豫了一下,解开的铁链(我们的代价的确是一顿昂贵的晚餐)。

爬到二楼让我有些失望,一条停靠在河畔的大船正好严严实实地挡住我们的视线。也不清楚,三楼可否上去,但还是好奇地摸上去了。

三楼是一个由平顶房改建的酒吧,开阔的视野,晨之寺毫无隐秘地展示在隔岸,角度也很不错,是我们寻找的拍摄之地。火红的落日在我们一路寻来之际已落下只剩半张粉脸。多次的经验让我觉得落日的苍美无法比拟它西下后留给天空的那种绝色艳丽,只有在折射到天际的天空里,才会读到一种传奇的艳美,如果你遇到这一刻,请千万不要犹豫,每分每秒,天际间正在进行着一场剧烈的蝉变,每秒的变化都蕴酿着万千的变端。

拍摄心得:早晨出门就未回饭店,我没有带上脚架,摄影包里一直都藏有遥控器,把相机放在栏杆上,等一艘游船快来之前,按下快门,长时间曝光,游船驶过留下的光线恰好填补了河面的空白,形成一个有动感、饱满的构图。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2007/12/20/12/26/1179230acce.jpg

3,台湾东北海岸---南雅风化石

拍摄故事 : 从台湾回来,我迫不及待地贴出这幅图片跟博友们分享,一位台湾的老朋友上我的博客看了,问我这是那儿?他也常去东北海岸采风,就从未见过有这么一处佳境。

去过台湾多次,我也是偶尔知道这处风化石,只因台北的馥都酒店装有大莲蓬花洒的浴室,深得我的青睐,每次去,我都喜欢当这家酒店是临时的住偶。大概去台湾旅行的日本客人相当的多,饭店前台都会提供许多日文的旅游小册子,第一天入住,我就看到那张奇石的图片,只写明是东海角,没有注明详细地址。

台湾的东北海岸线很长,到处分布着许多奇奇怪怪的石头,我们也不确定是否能真的找的到,顶着台湾夏季的大太阳,坐在车里开着空调也像是做三温暖。很意外,这处石区就在公路旁边,如果不经意,一定会被错过,细心留意才能发现步入海岸线的这区美景。

十二点的烈日毒的让人无法站立在阳光下以分钟计算,幸好身着长衫长裤,前天路走得太多,把从家里带来的鞋子走脱了鞋底,换上一双夹角的拖鞋,整个脚背裸露在阳光下,在岩石群里,等等拍拍,大概也过了半个小时,等回到车上,才发觉脚背奇痒,隔了几天才知道是晒伤了。

拍摄心得:我利用天空放射线的云彩和站在石背上的人物来平衡整个画面,也是瞬间的凝固。后来也尝试让威利斯站上石背作背景,不过,那时的云彩早已消逝,反复尝试多次,最后还是喜欢这张不刻意记录下来的照片。

上一篇:
下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佛前的青莲
后一篇:水上人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