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祭---老家丧事习俗琐记

(2011-04-04 11:03:53)
标签:

文化

分类: 精品原创

我年年清明节回家扫墓,按照老家习俗,与本家兄弟姐妹子侄一道,携带酒食果品、香烛纸钱等祭品到墓地,将祭品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迎春花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每当此时,心中油然而生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悲切。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父母及本家亲戚长辈的先后去世,经历了一次次的丧事,每一次在“悲风平地起、哀思涌心中”,“想见音容云万里、思听教诲月三更”,无限忧伤之余,常常联想到农村的丧事操办习俗。

我一直对农村办事规矩持务实态度,觉得无足轻重,至少不成体系。然而多次经历,感觉其安排不但中规中矩,而且几乎无懈可击,不得不为其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俗所折服。就拿丧事来说,在各个环节上可说是规范有序无可挑剔。

丧葬活动有人监督:丧事操办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后代(也有的地方叫后亲),即娘家人,以死者子女的娘舅为代表,开丧、入殓、出殡时必须先请后代吃饭,以贵客之礼待之。然后请后代对操办情况、陪葬物品、上供规格、子女表现进行验看,如果不符合风俗标准,后代将提出意见,死者家属补救,否则不准进行。这种民间的有效监督形式,保证了丧事的隆重和避免了不孝子女的敷衍了事,细想起来,除此之外还真是别无他法。

悲情气氛鼎力营造:有人去世之后首先通知本家(父系亲属)后代(母系亲属)及亲友和村人。五服(父系亲属关系五代)之内要全家参与,也有家族大的,较远的五服亲属每家参加1人。死者的五服之内的兄弟姐妹子侄要披麻戴孝,称为孝子。死者的子女在丧事期间孝衣孝帽孝鞋(用白布覆盖鞋面)一应俱全,鞋的穿法也有要求,就是不能拉起鞋跟,即趿拉鞋,以示丧失父母的低贱可怜和悲痛。还要搭灵棚,贴白纸,做白幡等等。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哭街是死者的已出嫁的女儿从自己家哭起,沿街一直哭到娘家。开丧、入殓、出殡都要举行哭丧。

祭祀习俗形成常态:首先是圆墓。下葬后第三天扫墓称圆墓,意思是下葬当天可能比较仓促,到第三天孝子们到墓地重新进行整理。然后开始烧七,即每七天一次扫墓进行祭祀,直到七七共7次称七尽。之后就是每年清明和农历十月一扫墓进行祭祀。这两个日子也正好是季节交替的时节,人们便带上换季的纸衣纸裤等祭品,到坟前烧化,以供冷暖之需。然后是死者的生日纪念日和忌日周年,共三周年。三周年内清明节要提前一天扫墓,称为烧新坟,以提醒扫墓者亲人刚刚去世。再就是请三代宗亲。每年的农历除夕去扫墓,把三代宗亲“请”回家,用黄纸写“三代宗亲之位”供奉起来,意思是让去世的亲人和人们一起过年。一直到过了农历二月二,天黑时到路口把“三代宗亲之位”帖子化,摆上祭品、点燃香烛纸钱等,叩头行礼后返回,家中老人还要反复叮嘱返回时不要回头,直接回家云云。

不拘常理懂得变通:守灵到深夜时,由女婿和外甥出钱买零食等供大家食用,通过这种苦中有乐的方式度过漫长的夜晚。年龄很大的人死去后称喜丧,丧事中就又增添一些喜庆,第四代孙辈要戴红孝帽,白中有红、丧中有喜。充分体现人们对生老病死---这样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无奈和豁达,并对生活充满希望。关于下葬,老家习俗一般是去世后第三天下葬,称“排三”,遇到准备不周或日子不好的时候,也可推后1天,即4天,称之为“大三”。特殊情况也有“排五”“排七”的。总之整个丧事的安排是非常灵活的。

这些规矩多少年以后,或多少代以后不知还会有什么样的传承和变通,但不管怎样都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类繁衍昌盛的根本所在!

 

附:高翥诗《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