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假话

标签:
真话假话这就是生活 |
分类: 8-9岁教养琐记 |
真话假话
大约是跟着修女姨婆婆长大的缘故,自小接受的是带有朴素宗教色彩的“不能说假话”的教育,用姨婆婆的话说:你的一举一动,天主都看在眼里的,做了不好的事,以后就不能升天堂了,地狱非常非常可怕……
在这样的早期教养环境下,对假话的恐惧可想而知,至少在记忆里,小时候还真没说过假话(但理论而言,一个人不可能绝对不说假话的,也有可能说过却记不起来了),因为习惯了说真话,长到好大,都上初中和师范了,周围的小伙伴们因为玩笑等原因分不清事实时,还经常会说一句话:要不咱们问问小飞!言外之意,我的话才是鉴别真伪的标准。
但总说真话并没有让我成为一个“美好”的孩子,有时候,我的真话带给周围的是说不出的尴尬。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外婆家,和妹妹去一个舅舅家玩,玩的很开心,到了吃饭的时候,该回家了,就和妹妹从那个舅舅家告辞,舅舅家的凤姐就说:“那你们吃完再来玩啊!”妹妹马上说:“好啊凤姐,有空我们就来!”可是我却一边出门一边回头傻乎乎地说:“我们不来了!”凤姐一听,立马变得有点尴尬,以为自己招待不周惹了我。其实我心里想的是:吃完外婆家的饭就得回家了,没时间再来了啊。那一次我隐约感觉妹妹善意的谎言让大家变得很愉快,我的真话却让招待我们的舅舅一家有点紧张,以为什么地方得罪了我们。那以后,类似的情景又在别人那里重复过好多次,就为了说真话,弄的很多人不舒服,真是一根筋!
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明白了至少在人际交往礼仪方面,善意的客套性质的假话还是很能润滑关系的,再以后,走向职场,进一步发现有时候不说点假话,甚至会受到伤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刚工作不久,被拉去参加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了很多文件,原本很讨厌学习这类文件的,可是因为有人带着学,慢慢就也就习惯了,后来培训完让谈体会的时候,我就傻乎乎地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看到D的文件不那么讨厌了。”然后…..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后来,领导在结业典礼上说,就是有的同志认识还不够深刻,不知道是不是说的我。
大约社会化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后来又读了一些大家的书,方知“真话不全说,假话尽量不说”才是正理,虽然这样有点“世俗”,有时候却的确更让人舒服。大约因了在真话假话方面的这些心路,前几天女儿桐桐在做一套心理测试的时候,看到她在接受到不喜欢的礼物这道题的选项,就禁不住跟她谈了这个话题。
题目是这样的:你的奶奶送了你一件礼物,可是你觉得丑……
A你向她表示感谢,说你很喜欢这份礼物。
B你说自己的朋友已经送了一个一样的给自己了。
C你很失望,但什么都没说。
http://static.ci123.com/uploadfiles/160126/1022165d22wggNNC44eeIw_660.jpg
桐桐选的是C,很诚实的答案,很符合妈妈日常对她的观察结论。但这样一个答案,却让妈妈觉得有话可说。于是就跟她说:
------妈妈很欣慰你没有直接跟奶奶说不喜欢,否则奶奶会很受伤的,虽然礼物本身你不喜欢,但别人送你礼物,都是因为爱你,爱的礼物是值得感恩的。妈妈送你一句话好吗?“真话不全说,假话尽量不说”,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要说出口的,有时候真话会伤害别人,比如,你看到一个阿姨长的不漂亮,要是上去就对人家说:“你长的不漂亮”,阿姨肯定很受伤,也会把关系搞的很僵。反过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任何优点,你把观察到的优点说出来,既是真话,又让人感觉舒服,多好!比如,不漂亮的阿姨可能有一双巧手,你看到这一点后,可以对阿姨说:“阿姨,你的手真巧,织的毛衣那么漂亮!”这样的真话,才是值得说的。
桐桐听着,若有所思。问妈妈:那什么情况下才能说假话呢?
-----说假话呢,听起来不是什么好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假话都是不好的,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说一句假话,尽量少说就是了,该说时,还是可以说的。特别是说假话反而对别人有好处的时候,就可以说。
比如,别人送给你礼物,总是认为你肯定会喜欢才买那个东西的,如果你不喜欢就直接说,送礼物的人肯定很受伤,反过来,即使你不喜欢礼物本身,也可以对送礼物的人表示感谢,虽然听起来像假话,却会温暖送礼物的人。
见桐桐听的很认真,妈妈禁不住又补充了一句:
----现在明白了吗?真话什么时候不能说,假话什么时候可以说,也是有原则的,那就是,不说这个真话,或者说这个假话,要对别人有好处。而不是只对自己有好处,却对别人没好处。对别人有好处的真话,即使不好听,也可以适当说,对别人没好处的假话,再好听,也最好别说。
桐桐点点头,但不知道听进去多少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