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唠叨很难产生教育效果?

(2015-03-01 22:02:09)
标签:

育儿

唠叨

超限效应

吃饭问题

分类: 早期教育

为什么唠叨很难产生教育效果?

----兼谈孩子的吃饭问题

 

“要不要吃…..?要不要吃…..?”

“吃这点怎么够?!”

“你让她吃呀!!!”

“把碗里的吃干净!”

“来,再吃一点!”

“要不吃这个吧?”

“这个很好吃的,你吃吃看呀!”

“这么瘦,还不好好吃饭!”

…….

 

在我们家,只要爸爸和桐桐同时在家,家里就会不断传来爸爸让桐桐吃东西的声音,讨好的、命令的、质疑的、催促的,各色混杂,目的只有一个----让桐桐多吃,为了让她吃进去,不按顿,不管提供是是否垃圾食品,只要桐桐同意吃,定然立马伺候,吃了,还嫌吃的不多,吃的多了,还怕不饱,饱了,再过一会儿,又怕她饿了,于是新一轮的询问再度登场……到了吃饭时间,万一桐桐的表现不符合期待,这类督促声更是此起彼伏,仿佛桐桐生来就是为了吃饭而存在的,而她一天下来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吃饭再吃饭。

 

然而,尽管爸爸如此苦口婆心,为了让桐桐张开金口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桐桐的吃饭,却始终是她最大的问题,不仅没有一点自觉主动性,而且挑三拣四,饭量少的可怜,这让爸爸更加抓狂,更加变本加厉地在吃饭问题上喋喋不休,桐桐却不为所动,吃饭还是老样子,甚至有时候故意不吃气爸爸。

 

爸爸整天软硬兼施试图让桐桐多吃点饭,却没什么效果的事,让我想起了心理学的“超限效应”。

 

所谓超限效应,指的是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它起源于那个著名的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的故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个人以为,这个“超限效应”,用来解释成人的唠叨不仅起不到期待的作用,还容易把事情搞糟的情况再好不过。当家长就同一件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孩子时,实际上孩子就接受到了过多、过强、过于持久的信息,过犹不及,这样的信息,非但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还容易让他们厌烦甚至逆反,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唠叨难以产生教育甚至会恶化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传达了太多的关注,当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某个行为上时,实际上等于给孩子的那个行为施加外在的压力,等于在限制孩子的自主性。还是拿吃饭这件事来说,本来这是很让人享受的生理本能,一旦我们把太多的关注放上去后,结果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呢?孩子吃多吃少、吃快吃慢、吃这还是吃那、是否吃饱等等都成了父母唠叨的对象,在这么多的指点、祈求、期待、责难甚至强迫之下,简单的一个吃饭动作,就被演变成一个压力与反抗压力的心理战,吃饭行为被异化成这样“自主权”争夺战,孩子不想办法通过在吃饭问题上给父母出难题让父母“输下去”才怪呢!正所谓父母越是关注什么,孩子越是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关于这一点,更详细的解析,可见我的博文《孩子问题,父母制造》。

 

另,因为谈及唠叨这一话题,吃饭问题是个由头,就扯了一些关于吃饭的事情,但吃饭问题也不是在这里能说情的,其他相关认知,详见我的博文《搞定孩子的吃饭问题》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