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育学博士桐桐妈
教育学博士桐桐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051
  • 关注人气:46,1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忽视日常的归因示范

(2013-08-02 20:55:44)
标签:

桐桐妈

《从零开始做父母》

归因示范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莫忽视日常的归因示范

 

    按:本文选自拙作《从“零”开始做父母》。

 

桐桐学会走路之后,经常在家里跌跌撞撞地乱跑,偶尔就会被小凳子之类的东西给绊倒,摔的疼了,小家伙就会哇哇大哭,这时候,就常会有周围的人心疼地走过去,说:“小凳子太坏了,把我们桐桐绊倒,打小凳子”,然后象征性地在小凳子上拍几下。可能是成功实施了报复的缘故,桐桐有时候还真不哭了。

 

孩子总是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成人处理问题的这种方式很快就被桐桐学了过去,以后再遇到被绊倒的情况,即使不需要成人安慰,桐桐也会习惯性地对着小凳子发发狠,说些“小凳子太坏了,把我绊倒!”“小凳子坏,我要小凳子跑!”之类的话。再后来,这类情况又泛化到了其他没有生命的物体上,比如,如果她不小心碰翻了杯子,就会对我妈说“这个杯子太调皮了!”,不小心把书弄的散落了,也会说些“这些书太不听话了,老往地上跑!”之类的。.

 

孩子出现这类言行的时候,周围人常常会觉得很好玩,甚至会夸她可爱,无意中又进一步助长了桐桐这种行为,很惭愧,在没有意识到这类言论之于孩子意识影响之前,貌似我也用这样强化过桐桐的此类行为,但随着早期教育和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日渐丰富,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们作为成人的这类反应是多么不妥。按说凳子之类的东西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个体,绊倒孩子之后,斥责它们几句并不会伤害它们什么,相反,有时候这种斥责的确可以反过来起到帮孩子宣泄情绪的作用。但事情本身却不是如此简单的,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示范给孩子的,是问题的一种处理方式,那就是,遇到什么挫折,就首先考虑外界的因素有什么不对头,而不是从自身去寻找问题的原因,比如,桐桐被小凳子绊倒了,这本来是她不小心之故,但家长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却反过来教她责怪不会动弹的小凳子,可谓最典型的“外归因”示范了,一旦孩子学会了这种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发展出一种外控型的人格,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

 

怎么理解这种“外归因”倾向及相应的人格特征呢?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曾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控制点”理论,认为控制点即个体对有关他的事件应负责任的程度。控制点分为内控制点和外控制点。内控制点的人更多地认为事件的发生是因他而起,他应承担更多的或主要的责任;外部控制点的人则认理理论为,事件的发生与他并无多大的关系,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某些外部因概述素(如他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等)引起,应由外部承担更多的责任。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由这个控制点理论可知,当家长因为孩子被绊倒而去责怪小凳子的时候,实际上等于给孩子做了外归因的生活态度示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这类“教育”中获得一种意识:事情的发生是外在原因起作用的结果,这很容易让他们养成怨天尤人的行为倾向。桐桐当前对周围物体的行为反应,已经明显地有了这种色彩,由不得我不去重视,好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除了加强事情发生后的归因示范外,也会重复给她讲些不能责怪“小凳子”的简单道理,现在桐桐此类行为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快地矫正小家伙的思维模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