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过分迷信智商

(2012-08-17 11:18:20)
标签:

智力开发

非智力因素

相互影响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不要过分迷信智商

 

不止一次见到家长咨询如何测试孩子的智力、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商等问题,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有点感慨,随着早教之风日益深入,家长对于早期的智力开发越来越热衷,可谓很好的趋势,一定程度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孩子在校期间取得好成绩、长大后成事立业的基础,的确应该重视,特别是生命之初的前几年,正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详见我分享的关于智力开发的学习笔),如果我们脑子里能绷上这根弦,教养过程中随时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少埋没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然而,如果仅仅把培养聪明宝贝的宝压在智力开发上,或者过于注重智力开发,认为智力开发就是培养聪明宝贝的“王道”,就有点失之偏颇了,因为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将直接跟他的智商成并不是线性关系,智商低的人并不一定比智商高的人发展的差。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家桐桐爸,智商是120以上,可谓很高了,我自己的智商则110不到,平平常常的一个数据,如果智商能决定发展状态的话,那么桐桐爸的成就应该远高于我,事实上却没有这么明显的差距,较低的智商并没有让我表现的怎么落后。

 

为什么智商不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呢?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与之相对的非智力因素,由于这些素质在一个人身上是不可分割、相互牵制和影响的,智力总是在既定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下发挥作用的,而后者往往会对智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起动力、定向、维持和调节以及弥补作用。我们凭日常的观察就可以发现,智力水平大体差不多的同龄孩子,其掌握的本领和学习成绩往往差别很大。有的孩子很贪玩,让他学什么东西屁股就像长了刺一样,坐不住,能偷懒就偷懒,看到书本就烦,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即使能凭小聪明学会一些东西,好成绩也不会持久,而有的孩子,智力水平差不多,甚至还差那么一点点,但充满求知欲、不怕遇到学习困难、勤学好问,自制力强,这样一来,成绩反而可能在那个皮小孩的前头。决定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差别的,便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95%以上的学生智力是不错的,是能胜任学习任务的,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秦光莤2009)。

 

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就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l983年,最早把这个概念引入我国的燕国材教授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随后关注这个概念的林崇德教授也持大体相同的观点。我个人在赞同他们观点的基础上,觉得还可以加上生理因素,那就是一个人的健康状态。试想,一个体质羸弱、动不动就生病的孩子,即使智力发展的很好,热爱学习,又怎能随心所欲呢?当然现实中也不乏一些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最终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例子,像张海迪女士、朱彦夫先生、霍金先生等,这毕竟是在特殊状态下挑战生命极限的案例。这世间更多的还是按照常规行事方式生活的人。

 

七折八拐地啰嗦了这么多,不过是想提醒一下那些过分关注智力开发却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长,千万不要把宝压在智力开发上,如果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的不遗余力,其他因素却跟不上,则孩子即使聪明一时,其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发展后劲也不会很足,更遑论更广泛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我认识一个孩子,她的父母十分注重她的智力开发,生下来不久就开始带她上亲子班什么的,到现在读初中了,各类辅导班的补习从来没有间断过,可以说孩子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各种辅导机构里渡过的,这么密集的智力开发策略,按说孩子的发展结果应该很不赖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个孩子现在不仅厌学,学习成绩逐年落后,而且很难处理跟周围人的人际关系,眼看着孩子越来越堕落下去,她的妈妈悲从中来,却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孩子当前的发展状态是她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惹的祸!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是分外用心,日常生活中很善于随机开发孩子的智力,然而对亲子关系的培养却不慎重视,孩子好几岁了都没带孩子睡过觉,也不参与孩子的养护工作,孩子都是由外婆照顾和带睡的。如此,即使孩子的智力有尽可能多的开发机会,他的早期经验里,没有来自母亲的充分身体接触和情感之爱,其今后的心理发展,又会受到多少影响呢?事实上,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早期的智力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孩子的智力发育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