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中的生命教育案例解析

(2012-02-29 09:17:29)
标签:

生命教育

案例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家庭中的生命教育案例解析

 

    按:最近狂忙,好久没有写东西了,放一篇已经发表的上来,几个月之前受《幼教博览》副主编吴巍老师写的,整合了博客中对生命教育的一点认识,刊登于2012年第2期,刚收到样刊,分享一下。谢谢吴巍老师的编辑劳动。另,最近邮箱累积了一些邮件没空回,给我写信的家长请见谅哦,有空我就回复:)

 

“我从哪里来”与生命起源教育

 

案例:有一次妈妈陪坤坤看关于动物胎生和卵生的绘本,小家伙突然问妈妈:“那我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妈妈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就答应儿子考虑一下再给她答案,后来有朋友向坤坤妈推荐了相关绘本,问题才得到解决,但过了一段时间,当坤坤又问妈妈“那为什么妈妈会生孩子,爸爸不会生孩子”的时候,坤坤妈又犯难了,不知道该不该回答孩子的这类问题……

 

桐妈解析:

几乎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对自己的生命来源产生疑问,这类问题通常会让家长恐慌,因为他们以为孩子想跟他们打听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实际情况却是,孩子只是对自己何以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到好奇,家长给他们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的回答就可以了,比如,小一点的孩子,可以简单地跟他们说“你是妈妈生出来的”,孩子得到答案后,往往会满足一段时间,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他们又会对自己的生命起源产生更深层次的疑问,问些类似坤坤这样“为什么妈妈会生宝宝爸爸不会生宝宝?”之类的问题,这个时候,家长也要尽量用浅显易懂的答案回应他们,比如“因为妈妈的肚子里有个叫子宫的东西,小宝宝可以在里面成长,爸爸身体里没有这个东西,自然不能生宝宝了。”总之,这是一个常问常新的问题,考验着家长的教育智慧,所幸的是,当前市面上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绘本,为这方面的亲子互动提供了越来越生动的载体,对直接谈论这个话题感到不自然的家长们,不妨为孩子选购一些此类绘本,如《小威向前冲》、《圆圆的肚脐》等,作为亲子共读的素材,如此,既向孩子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又避免了直面问题的尴尬,更重要的是,这些绘本不仅注重相关生理知识的传授,还有非常贴心的心理发展关怀,非常适合孩子接受。

 

火灾与生命安全教育

 

案例:前几天妈妈跟甜甜一起看到一个画面:一个妈妈被大火烧死了,她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妈妈。当时妈妈怕吓到甜甜,没怎么跟她讲,结果甜甜念叨了好几天“宝宝的妈妈没了”,“被火烧死了”、“甜甜的妈妈在这里陪甜甜”之类的话,还老说“妈妈甜甜不死”之类的,甜甜妈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桐妈解析:

当孩子被迫面对死亡时,他们原来那种永远会同亲人在一起的思维定势就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亲人随时可能死亡的新观念,在这种新的认知没有找到平衡支点之前,孩子就可能处在焦虑之中,担心自己和亲人随时都会死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反应,不要因为觉得“晦气”而制止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倾听他们的担忧,给他们必要的安慰,比如,告诉孩子,他不会死的,现在父母是不会死的,会陪他慢慢长大,即使有一天会死亡,也会是她长的很老很老之后,这种方式,通常会让孩子相对放松地接受,甚至为自己的焦虑找到一个支点。同时,也可以结合孩子看到的灾难场景,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比如,可以告诉孩子,虽然生活中难免会有灾难发生,但只要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还是可以不死的。记得日本发生地震的时候,我的女儿桐桐从幼儿园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回家我们就特地对她进行了如何在地震中逃生的教育,前段时间上海发生火灾之后,我们又不失时机地对她进行了如何在火灾中逃生的教育。

总之,遇到这类情况,家长要懂得共鸣孩子的痛苦感受,坦然地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否则,家长遮遮掩掩的态度反而会让孩子嗅到更可怕的气息。反之,如果借机启动关于如何保护生命的教育,则是更值得推荐的做法。

 

性别意识与性别教育

 

案例:下楼出门前,妈妈帮云云换衣服,挑了一件蓝色的短袖,谁知还没有拿到跟前就被小家伙挡了回去:“不行不行,那是蓝色的!我要女孩子穿的衣服!”妈妈又换了一件白色的,云云还是吵着“不要男孩子穿的衣服”,这让云云妈非常恼火:“给你哪件穿哪件,哪有这么讲究!再挑挑拣拣地就别出去了!”吓的云云赶紧穿上那件“男孩的衣服”。

 

桐妈解析:

虽然孩子生而具有特定性别的生理特征,但习得与自身性别相适应的角色规范却需要一定时间,如果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之初,给孩子明确的角色定位,按照孩子本来的性别进行日常教养,将对孩子顺利建立性别认同产生极大影响,反之,如果孩子习得性别角色的过程受到外力的扭曲,就可能影响正常的性别社会化,甚至出现“性自认倒错”的现象,这是滋生“同性恋”的温床。从这个意义上说,性别认同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编纂沪上首家小学生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徐晶所说:“……性别教育包含了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方面面,其实也是人格教育,关键是要让孩子了解和珍爱生命”。

孩子进入大约三岁之后,对自己的性别就有了一定的意识,往往喜欢根据对自身性别的认知来装扮自己,比如,女孩子往往会喜欢穿花衣服,留长头发,虽然还相对表面,但这是孩子性别认知的一部分,需要我们予以尊重,不以自己的方便干扰孩子的认知,如果确实被孩子搞的没有耐心,可以适当给孩子解释不能完全顺着她的理由,比如“女孩子也可以穿白色的衣服”、“女孩子也可以留短头发”之类的,但不能粗暴地凭借父母威势进行压制,否则孩子很容易因此模糊对性别的认知。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案例:带桐桐去复旦玩,见桐桐在一簇美丽的红花草面前流连忘返,我也凑了上去,谁知刚蹲下,小家伙连忙朝我摆摆手:“妈妈,你不能摘花的哦,你要是摘了,我会生气的!”看到我意会和鼓励的目光,小家伙接着说:“但是我们可以闻一闻”,说着就蹲下来,小鼻子凑到小花上,猛吸一口气,陶醉地说:“好香啊!----我们来保护她吧”,说着就把两只小手圈到花上,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

 

桐妈解析: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热爱身边的花花草草,便是孩子必修的第一课。这种教育的契机,可谓俯首即是,因为热爱美好事物又缺乏道德规范的孩子,看到周围环境中的花花草草,总是难免有动手采摘的心思,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用生动直观的道理进行劝阻,我在引导桐桐行为的过程中,就经常用到如下几种策略:

1、把社会公德的道理简单化,引导她换位思考:“花是给大家看的,你采掉了,别人就看不到了!”、“如果大家都来采,你还能看到这么漂亮的花吗?”

2、用 “你把这朵花采下来了,她就变得不好看了”之类的话唤起小家伙的完美敏感。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一种完美情结,这类话很容易说到他们心里去。

3、利用孩子离不开妈妈的特点进行劝说:“你把她摘掉了,她的妈妈会难过的”、“你把她采下来,他就见不到妈妈了,可怜吧?”…….

由于这种“道理”对桐桐来说非常具体,能够调动她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小家伙一般都会接受,但也有时候,小家伙禁不住对花朵的喜爱,对我的道理视而不见,坚持要伸手去摘,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抓住她的小手,对她说:“那我们来轻轻摸一摸吧,这样小花会开心的”或者“哦,小花刚才跟我说,她想让你摸一摸她”之类的话,小家伙的注意力便被转移了。

此外,遇到别人的摘花行为,一定要引导孩子随时做出是非判断。平时的亲子阅读或看碟片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留意合适的教育题材,挖掘可供遵循的榜样行为。遇到讲道理等软办法无效、孩子坚持要摘花的场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甚至把孩子带离现场。否则,一次“得逞”,孩子就容易“下不为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