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传递烦恼的N种方式

(2012-02-20 18:48:33)
标签:

幼儿

烦恼

表达方式

对策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妈妈,我很烦

------宝宝传递烦恼的方式

 

    按:本文系应《家庭&育儿》杂志吴老师之邀写成的命题作文,发表于2012年第1期,此系原文,谢谢吴老师的编辑劳动!

 

就像成人都有七情六欲一样,孩子也会有她的烦恼,从小宝宝的烦躁无聊到大宝宝的挫折体验,具体的烦恼内容不一而足,表达方式也形态各异,需要家长认真观察,及时化解,如此,则孩子的负性情绪才能得到健康的宣泄,让心理障碍的导火索无处藏机。

那么,孩子的烦恼都有哪些表达方式呢?下面尝试做一分析。

 

一、不明原因的哭闹

哭闹大概是孩子表达烦恼的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了,特别是对那些语言尚未发展的宝宝而言。如果孩子突然哭闹了,而且哭声比较单调,哼哼唧唧,又难以排查到具体的原因,比如饿了、困了、冷了、热了、大小便在身上了、蚊叮虫咬了等等,这种情况,就可能是孩子感觉烦躁了。这种无聊感,往往来源于孩子渴望关注的需要,需要家长借机反思一下是否忽略了身边的孩子,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许是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陪他一起做做游戏。

 

二、不爱吃饭

和成人一样,孩子烦闷的时候,也会“茶饭不思”,所以,如果孩子突然厌食了,经检查有没有生理方面的毛病,甚至都没有消化不良的迹象(手心发热、舌苔黄厚等),那么这种厌食就可能是情绪性的,这在那些成人特别关注孩子进食行为的家庭里更加明显。比如,一个经常被喂食、填鸭式塞食的孩子,本身就容易用厌食来表达对失去进食自主权的苦闷,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更容易用拒食这种行为引起成人注意,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吃饭事宜是大人最关心的。所以,遇到孩子突然不愿意吃饭的情况,家长不要一味想着怎么把饭喂进去,自己观察背后的原因,或许,孩子正用这种方式表达烦恼情绪,解决了情绪问题,吃饭问题可能就自然解决了。

 

三、攻击行为

有的孩子内心有了苦恼之后,很容易通过暴力的方式把这种压力传递出去,出现打人、咬人、掐人等典型的攻击行为。所以,遇到孩子有攻击倾向的时候,父母可以观察一下孩子的攻击是属于工具性的还是敌意性的,所谓工具性的,就是说攻击是有目的,比如为了讨回自己的玩具、为了争夺自己喜欢的东西等,通常都有外在因素导引。敌意性攻击则不同,它是孩子故意去攻击他人的行为,比如,故意去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如果孩子表现出敌意性攻击的行为,家长就可以考虑是否孩子有了苦闷情绪。另外,为了减少孩子的敌意攻击这种表达方式,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不动辄冷漠拒斥孩子,或者不经意给孩子示范攻击行为。

 

四、懒言少语或说狠话

语言也是孩子表达烦恼的手段之一,只是对于不同性情、心理发展阶段和教养方式的孩子而言,具体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那些性格内向、或者经常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就容易用沉默寡言来表达烦恼情绪,如果孩子原本行为很正常、情绪平和,突然变得沉默、不爱说话、愁眉苦脸了,就可以考虑是否他们遇到了什么烦恼。相反,那些性格外向、急躁,特别是正处于诅咒敏感期的孩子,则容易用“我要妈妈跑!”、“打死你!”、“不要爸爸!”、“我要把他踢到楼下去”之类的来发泄内心的烦躁。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父母都应该尊重孩子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后一种情况而言,父母千万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孩子的意思,认为孩子大逆不道或太残忍而惩罚孩子,以免加剧孩子内心的苦闷,孩子那样剧烈的言辞,只是在表达内心的情绪,并非真有所指,可以借机问问孩子是否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引导孩子说出语言背后的苦恼,对于孩子具体的狠话,则进行冷处理,让他们无从体验到这些语言的力量,以后就不会轻易使用了。对于前一种情况,有时候孩子沉默也可能是因为觉得说了父母也不会了解自己,父母要学会用心感化孩子,比如,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孩子无论她感觉多糟糕,父母都会做她的支撑,愿意倾听她的倾诉等等,当然,如果孩子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家长也不必勉为其难,也许孩子更习惯默默地消化心灵的小恙,只要能确认父母的爱,就够了。

 

五、恋物

有的孩子,内心有了什么苦闷之后,会喜欢上玩弄比较某个物品,比如布娃娃、玩具小汽车之类的,借以寻求内心的安慰。所以,如果原本不是很喜欢玩弄小东西的孩子突然特别迷恋某件小东西,甚至睡觉都要抱着,去幼儿园都要拿着,那很有可能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受某种煎熬。比如,恐惧自己的小房间,却知道给爸爸妈妈说了也没用;不喜欢上幼儿园,却不得不去等等。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苦恼解决方式,也是孩子成长中常见的寻求情感支撑的行为,成人应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支持,不要因为怕孩子形成恋物癖而强行把物品从孩子那里剥离开,解决孩子背后的苦恼比拿走物品更重要。

 

六、虐待玩具或小动物

这也可以说是攻击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是攻击的对象指向了没有生命的玩具或更加弱小的动物,起因也是孩子要传递烦恼带给他的心理压力。如果原本喜欢某个小物品或者小动物的孩子突然开始虐待他们,就可以考虑这个可能,并从准备疏导孩子的情绪开始,积极的介入。

 

七、不合群

交往是需要良好情绪状态支持的,对于那些烦恼中的孩子而言,消极的情绪很容易把他们的心思集中在内部的体验上,对于呼朋引伴的同伴交往自然没有了兴趣。这种情况,更可能出现在原本喜欢群体游戏的孩子身上。如果家长突然发现原本活泼开朗、容易与小朋友打成一片的孩子变得不合群了,就应该考虑到行为背后的情绪问题,伺机问问孩子什么事情让他没有了跟小朋友一起玩闹的心思,也许在大人细腻的关切里,孩子的苦恼就和盘而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