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出一个好宝贝桐桐妈恋物癖教养原因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孩子“恋物”,教养有因
军军有条白色的小毛巾,每天都得带在身边,去幼儿园也是如此,吃饭、上课、睡觉,甚至去洗手间尿尿都不离手。军军妈妈说,这毛巾从孩子一岁多跟到现在三岁多,从来不离身,一拿走就大哭不止。上课时,军军注意力相当不集中,拿着小毛巾闻来闻来去,和他说话也不理睬,更不和其它小朋友玩。这让妈妈和老师都感到十分头疼……
桐妈解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某个物品比较依恋,甚至需要时刻带在身边,不舍得放手的现象。应该说这并不是多么罕见的行为,就像成人一旦喜欢上某个首饰,也喜欢天天带在身边一样,孩子对某个物品的喜欢,也是这个道理。这是孩子的情感发育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只要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家长就不要过分紧张,否则,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的“恋物行为”做出负面反应,反而容易引发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如果孩子的“恋物”行为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和生活,家长就要重视了。这个时候,板子也不能直接打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出现恋物行为,其背后通常会有教养方面的原因,所以,遇到孩子过分恋物的情况,家长们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养行为:
1、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没有给孩子充分的关爱,以至于孩子没有与父母形成正常的依恋关系?韩国儿童心理学家申宜真女士认为,当孩子与父母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时,孩子就会对一件物品产生病态的依恋。平时工作忙的无暇顾及孩子、寄养过孩子或者频繁更换保姆的家长,可以首先考虑这种可能。
2、孩子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是否没有帮孩子做好过渡,致使孩子在突然经历心理“断奶”的时候,对一件能够代替妈妈的物品产生了痴迷?对那样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断奶、分床、入园经历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首先考虑这种可能。
3、是否孩子的交往需求萌发之后,成人没有给孩子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孩子便由此找到了依恋物这个“假想伙伴”,久而久之,就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对于那些平时没有多少机会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的孩子来说,可以首先考虑这种可能。
当然,尽管对于不同的教养环境来说,孩子出现恋物行为的原因可能各有侧重,也不排除对某些孩子来说,恋物行为是以上各种情况综合其作用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一旦发现问题的存在,家长就要及时采取行动: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家长就要想办法花更多的时间陪陪孩子,更细腻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让孩子确认家长对她的爱,让他们意识到,即使是家长没有太多时间陪她,她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那个人。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家长就要想办法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同龄伙伴交往机会,这是与成人之间的交往不能代替的,孩子的同伴交往欲望满足了,才有可能把注意力从假想的玩伴转移开。
第三种情况中,如果孩子正在经历特定的“心理断奶”时期,则家长可以从尝试解决孩子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着手,比如,入园焦虑、分床时对黑夜的恐惧感等等,这样才能治本。如果由于疏忽错过了某个阶段的心理关怀,就要想办法补救,多和孩子进行身体接触,给孩子更多的爱是不变的原则。
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除了上面推荐的一般对策,家长都可以跟孩子做些有助于消除内心焦虑或者密切亲子关系的游戏,比如,以孩子依恋的物品为中介,与孩子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让孩子认识到,与其一个人拿着这个物品玩耍,不如和父母一起玩更有意思。再比如,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把自己整个儿交给孩子,任凭孩子“折腾”自己,以便孩子在自己主导的游戏中宣泄可能的负性情绪,进而达到密切亲子关系的目的。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述努力,孩子的恋物状态都难以得到缓和,则可以考虑心理医生的介入。千万不能因为急于解决问题而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比如,扔掉孩子的依恋物、责骂孩子等等,即使这能帮助解决问题,也是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