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2010-11-04 11:34:32)
标签:
爱出一个好宝贝桐桐妈幼儿安全意识培养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当啷网《爱出一个好宝贝》团购价促销最后一天,17元包邮,链接http://www.danglang123.com/tuan/。
“妈妈,你不要离岸边太近,会掉下去的!”在公园里,我刚要走进湖边,女儿桐桐就朝我叫了起来。
“爸爸,你那样睡觉要掉下去的,万一摔坏了,就可能见不到妈妈和桐桐了!”看到爸爸睡的很靠外,桐桐担心地提醒她。
“妈妈,那个小哥哥那样做是不对的,会扎到别人的”,见到路边陌生的小哥哥拿着“宝剑”在同伴面前耍来耍去,桐桐便开始评头论足。
…….
眼看着不到三岁的桐桐越来越频繁地说出类似的话语,不由地为自己的安全教育成效感到欣慰,下面就分享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心得:
一、相关场景中的随机教育
孩子天然喜欢到处探索,自我保护意识却很差,在东摸西爬的过程中,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很多安全风险,比如,不小心摸索到插座周围、因为好奇外面的世界而蹬椅子爬上了阳台等等。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及时地进行制止并予以相应的教育,这不仅是防范当下风险的必要之举,还可以帮孩子把场景和道理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从而形成深刻印象。只是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比较低幼的孩子来说,可以注意一下教育的表达方式:
(1)尽量使用肯定句,因为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听话时往往不大会转换句式,你跟她说不做什么,她理解的却可能是要做什么。举个例子,我们对孩子说“不要走得太快”时,由于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听”到的往往是“走的快”这个中心词。比如,原来桐桐拿尖东西时老是走的很快,而我“不要走这么快”的提醒通常不管用,有一次我便把句式换成了“宝宝,拿剪刀的时候,走路一定要轻轻的”,没想到立竿见影,小家伙听了,立马就收敛了脚下的步态,唱着“走路轻轻轻轻”往沙发走去了!
(2)最好配合肢体表情。因为对于习惯动作思维的低幼儿特别是婴儿来说,有时候我们的话还是十分抽象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动作配合上来,他们有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比如幼小的孩子好奇地去摸电源的插孔,如果我们仅仅说一句“不要摸那么东西”,他可能并不明白你要让他做什么,如果你说着就把她的小手拿开,可能她就知道我们的意思了。
(3)如果说理不易达到目的,在确保不会发生人身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适当尝试后果。比如,如果孩子老忍不住去够桌子上的汤汤水水,就不妨拿比较热的杯子让孩子碰碰,告诉她碰到手上就是这种感觉,孩子在有了这种体验之后就能加深印象了。
二、主题绘本帮大忙
生活中的随机教育虽然有效,却有着一定局限性:一,由于孩子自身经历的局限性,它只能涉及一部分安全教育场景,更多不那么常见的安全风险则可能就此“漏网”;二,由于安全教育一般通过说理进行,孩子常常因难以看到直观的后果而不会产生深刻印象。幸运的是,在陪桐桐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前市面上存在很多相关的主题绘本,比如《妈妈,别为我担心》、“玩美成长幼儿安全绘本系列”、《汤姆走丢了》等等,对弥补日常随机教育的不足大有裨益,因为,这些生动形象的绘本故事或图片,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中获得感性的安全知识,还可以给他们树立模仿的榜样。比如,《妈妈,别为我担心》中开篇就是妈妈在厨房里做饭时不能乱凑热闹的安全教育,作者在画了许多不能乱动的东西之后,还在角落里画了一个卡通小猪乖乖坐在外间等妈妈上菜的图片,桐桐非常喜欢,记忆特别深,以后她再跑到厨房跟我闹腾的时候,只要我说一句“妈妈做饭的时候,小猪是怎么做的呢?”小家伙就心领神会地做个鬼脸离开了。“完美成长幼儿绘本”的交通安全里,有个关于斑马线的教育,桐桐也记得非常清楚,有一次出去玩,过十字路口时桐桐爸没有走斑马线,桐桐就大声对爸爸说“要走斑马线才安全!”
三、提高判断力是根本
提高孩子对安全行为的判断力有助于他们建立内在的自觉,从而在相应情景出现在自己身上时增强自控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常生活中看到关涉安全的行为,我就会随时提醒桐桐作出评价,比如“小姐姐这样做对不对呢?”、“跑的这么快,容易发生什么危险呢?”、“拿着铅笔应该怎么走路才对呢?”…..久而久之,在不断的实时评价中,桐桐渐渐发展出安全行为的判断力,这为我的随机教育进一步打下了基础,日常生活中她自己再出现类似的行为是,只要我反问一句“这样做对不对呢?”小家伙就经常不好意思地修正了自己的行为。
安全教育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而不是把孩子过度保护起来,之所以特别这样提醒,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家长会不经意走了极端:出于对孩子的怜惜和保护,不敢或不舍得放手让孩子去独立行动,比如,怕孩子摔着碰着,迟迟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孩子好奇地左看作看的时候,不时地在旁边提醒:“危险!”、“不要动!”殊不知,这种小心翼翼的呵护,无形中等于提醒孩子:这个世界很危险!在这个“危险世界”成长的孩子,极有可能变得畏手畏脚,失去率真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教育也有“界限”,那就是不妨碍孩子的正常探索。与其被动地对孩子进行这样那样的提醒,不如细心地剔除孩子身边的安全隐患,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比如,在家里,凡是不希望孩子摸到或碰到的东西,就收理好,凡是暴露在外面的,就应该是孩子可以碰到的。如此,便可避免了时时处处的紧张提醒,给孩子徒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