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你还小渴望长大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恋上你的“鞋”
----说说孩子的“长大情结”
2010-4-29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9个月了
桐桐很小的时候,桐桐二姨带着外甥女瑶瑶来照顾我,当时三岁的外甥女有个非常让桐桐二姨发愁的习惯,那就是喜欢穿爸爸妈妈的大鞋子,乐此不彼的样子弄的我也非常疑惑:穿那么大的鞋子,走路歪歪扭扭的,有啥意思啊?
后来我才发现,外甥女瑶瑶的行为竟然有着一定普遍性,因为许多家长都跟我谈到类似困惑:孩子总喜欢穿他们的鞋子甚至衣服。究竟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什么规律呢?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桐桐的类似行为便接踵而至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家伙也喜欢把小脚丫伸进我们的鞋子里了,“拖拖”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更为夸张的是,这个困惑还没有澄清,小家伙就又添了新癖好,那就是穿妈妈的睡衣,后来干脆闹着我们给她买了一套,远不及她的其他小衣服漂亮,小家伙却欢喜不已,从幼儿园回到家就要“换睡衣”,如果哪天给她洗了,则会不停地问:“妈妈,我的睡衣干了没有啊”…….
由于心里一直装着这个疑团,看书的时候便多了份敏感,无巧不成书,后来还真上遇到几个颇有启发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趁爸爸不在家,穿上了爸爸的大拖鞋和大衣服,弄的家里的鹦鹉还以为他是爸爸呢,孩子于是感到非常得意,可是乐极生悲,竟然不小心摔倒了,咧嘴就要哭,结果弄的鹦鹉非常困惑:爸爸怎么会哭呢?小男孩也很快意识到这一点,果真没有哭出来,而是坚强地爬了起来……..
看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小朋友喜欢穿爸爸妈妈的衣服和鞋子或模仿爸爸妈妈的行为(比如穿睡衣),原来,孩子都是渴望被当成大人的,为此他们会想着办法装扮自己,用爸爸妈妈的鞋子和衣服就是其手段之一,甚至为了让自己显得像个大人,他们还会忍受“痛苦”(比如摔跤带来的疼痛),学着坚强勇敢…….
拿这种假设去关照桐桐时,我也十分意外地发现至少在桐桐这里,这个预设是可以得到支持的,因为每当我们对桐桐说“长大了就可以…..了”的时候,小家伙就会跟我们宣布“我已经长大啦”,有时候我们为了哄她好好吃饭,如果跟她说“吃完这些就可以快点长大了”,小家伙竟然也会信以为真,乖乖地吃下去了…..
再想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如此渴望长大么?每次过年,都会惊喜于新增加的一岁,每次看到鞋子大了一码,都会感觉“长大”离自己又近了一步,每次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姐姐…….
难道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种“长大情结”?为什么他们是如此渴望长大?在一个题为《你还小》的故事里,我为自己的疑问找到了答案:
这个故事中的小男孩,非常渴望能帮助大人做事,可是无论他如何努力,却总是出于意料把事情搞糟,以至于每当他提出帮助身边的成人做事时,他们都避之犹恐不及,为此小男孩非常失落,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直到有一天,她帮助小鸟妈妈救回了自己的孩子,才找到了些许自信,甚至兴奋地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长大了,那些唯恐他帮倒忙的成人都来找她帮忙了………
这个故事看的我有点心酸,在我们自以为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心里,原来都沸腾着多么庞大的价值追求呵,他们在那么渴望看到自己改变环境的力量,渴望被身边的成人认可,可是由于事实上的弱小,他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受挫,这种挫败感甚至让他们自卑,在不断挣脱这种挫败感的过程中,他们抓住了“等你长大了….”这根救命稻草,朝圣般地渴望自己尽快长大,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这种“长大情结”呢?我的认识是:
虽然这种“长大情结”有时候会让孩子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动,甚至由此给爸爸妈妈带来麻烦,比如,冒着可能摔伤的危险,穿着妈妈的高跟鞋歪歪斜斜地到处跑,再比如,像《我还小》中的小男孩一样,为了显示争取奶奶的认可,像爸爸磨刀一样私自帮奶奶磨眼镜片等等,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孩子会在长大的愿望之下,做出符合成人期待的“成熟行为”,比如,像第一个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摔倒了也不哭。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引导奠定了基础:既然孩子是渴望长大的,那么,我们就不妨来以此调动他们向好的愿望。在这方面,一个《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更多启发:
一个孩子,托着下巴在那里憧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结果别人告诉他:
等你能拎起这桶水时,你就长大了;
等你能征服这座山时,你就长大了;
等你能读完这些书时,你就长大了;
…….
当这一系列理性的“长大标准”呈现在这个孩子面前时,孩子突然意识到:原来长大需要会做好多好多的事…..
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那么直观地告诉我们:孩子的“长大情结”,是如何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的教育资源,作为家长的我们,又可以如何理性地引导孩子真正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