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桐的“民俗教育”

标签:
幼儿民俗教育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桐桐的“民俗教育”
2010-4-28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8个月30天了
基于这个认识和偏好,我在教养桐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育设计,当然,只是战略上非常重视,形式上却十分随机,取材十分生活化。不过,幸运的是,桐桐的幼儿园十分重视这一点,大小节日都过的十分隆重,孩子们在快乐的参与中便不知不觉地对各地民俗有了感性认识。希望在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我的随机教育和幼儿园的正规教育能够一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吧。
下面就谈谈桐桐民俗教育的途径及做法得失。
一、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应该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体验形式,想想我们小时候盼过节的心情就知道了,幸运的是,桐桐的幼儿园对国内外的每个典型节日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从道具准备到仪式表演,从饮食文化到游戏活动都充满了特色,把场景渲染的十分热闹,每次小家伙都在那里过的意犹未尽。惭愧的是,我们家里的节日,反而显得有点凑合。不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会给她提供尽量多的感知机会,比如买棵圣诞树、买个兔子灯、让小家伙参与包点汤圆、封个压岁红包、讲个关于节日的故事等等,只是,我感觉,今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重视这方面的环境布置和桐桐的参与度。
二、自助游
我理解的民俗,就是各地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因此,每次旅游都是一次扩大感知的机会,而且,我认为最有含金量的应该是自助游,最近在看独行伊夫的博客,对此更有体会,自助游所看到的景象和跟团旅游是绝对不一样的,除此之外,能够同时感知民俗的旅游还需要一分关注社会文化、生命状态的情怀,如此,进入我们镜头的世界才会不一样。我们单位有个学生,读研之前便走遍了祖国各地的角角落落,包括当时尚未通公路的墨脱(据说在原始森林里走了好几个日夜),而且所到之处必然要深入基层的民众生活,真是让我无比羡慕和欣赏,我想,这位学生现在之所以能进入科技部工作,一定与他这些阅历有点关系。我之所以超级喜欢独行伊夫的博客,也是因为它图文背后蕴含的人文关怀。
鉴于对旅游方式的偏爱,我一直期待能够带桐桐去各地走走,但条件似乎一直不成熟,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桐桐又小,以至于至今桐桐只在浙江乡下和山东乡下体验过海边生活和内陆平原生活,不过,等桐桐大一点了,情况将会好的多。
不过,在当前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每次单位组织旅游我都会尽量多拍些照片(当然山水景观我也会拍,因为不是我本文表述的重点,暂略),特别是当地人群生活状态的照片,像《体验茶农生活》,以供桐桐观看,之所以很重视这种间接的方式,是因为当孩子发现这些照片出自妈妈之手或里面还有妈妈时,会感觉更加亲近,并因投射了感情而记忆深刻。
三、民间工艺品
民间工艺品是各地民俗的文化名片,而孩子总是喜欢这类东东,于是外出旅游及购物时这类小工艺品便成为我关注的重点之一。十二生肖的布艺、北方的泥塑、椰壳做的娃娃等等就这样被我请进了家门,北京有个很不错的学生也经常送给我这类东西:剪纸、京剧脸谱、各地布艺等等,桐桐都十分喜欢。拿给小家伙欣赏的时候,再顺便给她讲讲背后的故事,或者背背现成的相关儿歌,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四、《朵拉》及其他
《朵拉》是桐桐非常喜欢的一套教育节目,我也喜欢,不仅因为她是非常好的外语教材,还因为她的题材包罗万象,其中不乏一些民俗题材,桐桐在不知不觉中便对异国风情有了许多认识。
另外,随着绘本日益得到家长的重视,其内容题材也越来越包罗万象,虽然我记不清类似题材的绘本名字了,但印象中桐桐对很多节日的认知都是经由绘本获得的。
鉴于桐桐现在还不到三岁,很多方式还不能启动,暂时就谈这些吧,希望有交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