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摇摇马”了吗?
(2010-03-27 19:05:30)
标签:
倾听孩子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今天,你“摇摇马”了吗?
----也说“天使时间”
2010-3-27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7个月27天了
午饭后,桐桐不愿意马上睡觉,变着法儿拖延午睡时间,看到床上的爸爸,灵机一动,要求爸爸当她的摇摇马……
爸爸摇摇马
爸爸向来宠桐桐,爱女几乎是有求必应,就连当摇摇马这件事儿,都似乎成了无上荣光,躬身伏在桐桐胯下,小心地上下摇晃,嘴巴里还唱着桐桐爱听的儿歌,《春天在那里》、《找朋友》、《小黄鹂》…..一个接一个,乐的骑马的桐桐手舞足蹈,差点摔下来。
“轻点,轻点,孩子要吃苹果了”,我提醒他。
爸爸摇摇马戛然而止,嘴里嘟囔着,“看,爸爸摇摇马还是声控的呢”!
又骑了一会儿,爸爸摇摇马仿佛出了故障,越摇越慢,估计我累了哈哈。于是我打圆场说:
“桐桐,到时间了,下来吧,摇摇马里没钱了!”
“有钱的”,谁知小家伙说着就滚下来,挪到爸爸前面,伸手往爸爸的嘴里做了个“塞”的手势,桐桐爸夸张地“嘎嘣”一声,把桐桐塞的“硬币”吞进去,再次乐此不彼地摇起来。
又连唱带摇了一会儿,爸爸摇摇马实在有点累了,开始央求桐桐:
“爸爸摇摇马不好玩,换妈妈摇摇马吧”!
晕,罢工还要拉个垫背的,哪知桐桐却听进去了,爱女第一,毫无准备的妈妈摇摇马只好仓促上阵。
妈妈摇摇马
被迫赶鸭子上架后,桐桐爸开始起哄,让妈妈摇摇马边摇边唱歌,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地球人都知道我唱起歌来就像“扛着秫秸打兔子----不是个枪(腔)”,可是拗不过父女俩的狂轰滥炸,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唱,刚起了个头,桐桐爸就在那里怪声怪气:
“哈哈,还不如桐桐唱的好呢”
索性罢唱,这样一来,妈妈摇摇马就成了只会摇摆的机器,害的桐桐在上面直叫唤:
“妈妈,你唱《春天在哪里》,你唱《春天在哪里》……”
看到妈妈摇摇马的窘相,桐桐爸终于良心发现,对桐桐说:
“妈妈摇摇马的喇叭坏了,只会摇不会唱”
“恩,妈妈摇摇马没气了”桐桐补充道。
不一会儿桐桐便主动要求下来了,看来不会出声的妈妈摇摇马果真不好玩。
我送了一口气,以为小家伙要睡觉了,谁知小家伙兴致未减,下来之后,一骨碌趴在床上,嘴里嚷嚷着:
“我来当摇摇马,妈妈坐上来!”
桐桐摇摇马
听到桐桐给我当马骑,我受宠若惊,小心翼翼地跨上去,谁知小家伙却突然抗议:
“不对不对,妈妈你还没塞硬币呢!”
晕,真是个小财迷啊,没办法,规范还是要遵守的,遂下马往小家伙的嘴巴“投币孔”里塞了一枚“硬币”。
小家伙这才开始摇晃起来,一边摇晃一边唱着儿歌,可是“坐”在上面的我十足的战战兢兢哈哈,因为小家伙太嫩了,我根本不敢真坐,只好把自己弄的像个小矮人一样悬空跨在她背上……
到底是人小骨头嫩,才摇了一会儿,小家伙就吃不消了,嘴巴里喊着:
“哎呀,桐桐摇摇马也没气啦”
我翻身下马,以为小家伙的摇摇马游戏会告一段落,乖乖睡觉,谁知刚才还“没气”的小家伙看到趴在床上的爸爸,眼前一亮,新一轮摇摇马游戏又上场了哈哈。
从“摇摇马”说开去
前段时间,橙橙妈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用的博文,叫《天使时间》,建议我们这些当父母的每天至少抽出15分钟的时间来,把自己完全交给孩子,任凭孩子“折腾”自己,以便孩子在自己主导的游戏中宣泄可能的负性情绪,进而达到密切亲子关系的目的。
我觉得橙橙妈的这个建议非常好,事实上,早在看到橙橙妈的博文之前,我便在《倾听孩子》这本书里看到过类似的建议,在这本书关于孩子安全感的章节中,作者帕蒂就建议父母每天安排这样一个“专门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要和孩子尽量放松地互动,但这个放松不是漫不经心的放松,而是随时注意孩子的表现,包括孩子的讲话、表情、语调、姿势、动作等,权当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间里,我们要让孩子做主,自己放下大人的架子,任孩子支配,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不去指导孩子的行为,甚至扮演弱势的角色….在经历了许多个这样的“专门时间”之后,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将越来越深。“他会向你袒露内心世界,让你知道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他的感觉。”…..
显然,无论是“天使时间”,还是“专门时间”,名称在这里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当父母的是否认识到:
当我们习惯了竭尽所能地帮助孩子、施予我们的爱、对孩子的行为评头论足甚至替孩子做决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作为被动、接受、弱小的一方,在获得关怀的同时,也在不断累积负面的感觉:势单力薄、不受尊重、软弱无力、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因此,出于释放压抑情绪的一种本能,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强大,需要不断地寻找力量的平衡,喜欢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了这种体验机会,孩子才会获得所期待的成就感、自信或者释放某种压力,才会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掌控感,安全感才会巩固。
让我们每天都给孩子一些“天使时间”或“专门时间”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