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爬”的事儿
(2009-12-18 08:53:18)
标签:
桐桐妈育儿早期教育爬行感统失调 |
分类: 早期教育 |
那些关于“爬”的事儿
(成文于女儿桐桐18个月)
据说,研究表明,孩子在婴儿期不会正常爬行或爬行障碍,可能会导致大脑的某些功能不协调或不完善,并引起感觉统合失调症。
桐桐14个月左右会走路,如今18个多月了,却仍然不会爬。
这件事一度让我耿耿于怀,并因此多次受到善意的提醒:
“你要训练她的呀!”
我只有苦笑,何尝没有训练过呢,各种办法都试了,现在也经常试,小家伙就是不配合,一让她爬就罢工,那痛苦的表情,让人看了心疼,久而久之便放弃了。
电话问桐桐外婆怎么办。桐桐外婆说:
“你们几个小时候也都不会爬啊,都是会走路之后再慢慢会爬的”。
晕,原来是遗传。
尽管了解到这一点,心理还是隐约有点不甘心,不是为不会爬这件事本身,而是关于爬之于智力发展的重要言论听的太多了,担心不会爬影响桐桐的发展,不过,同时又心存一丝侥幸,据桐桐外婆说,我小时候也不会爬,不是也没有傻掉么?相反,读书读到博士,至少不应该算智商太低吧。有一次突然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以往看到关于爬的文章便“触目惊心”的我便开始留意这类资料了,果然很快就发现有说法提到有的孩子就是“天生”不会爬,真是大感安慰啊,遂趁热打铁,进一步查了相关资料,于是有了更大的发现,那就是虽然爬行的好处多多,但当然不会爬的负面影响显然被夸大了。
1、爬行不是必经阶段
如,一则资料中称,“虽然大多数宝宝都会经过爬这个阶段,但爬行并不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爬行是宝宝从会坐到会站、会走的一个过渡动作,也就是说,爬行是宝宝站、走的准备动作。而有的宝宝并不经历爬的阶段而直接学会站和走,妈妈也不必为此担心。”
2、不会爬就走的宝宝越来越多
随着城市住房空间越来越拥挤,孩子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受局限,不会爬就走的比例日渐增加。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中心在母婴健康社区进行的调研中显示,不会爬就会走的幼儿比例高达24.4%(61/250)。
3、有的宝宝天生不喜欢爬行
刚刚发现淘气靓妈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讲到这一点呵呵。原文如下:
“有位日本专家说过(不好意思,我记不清名字了),有一部分孩子天生就是讨厌俯卧和爬行,无论你如何去逗引,他都不为所动,强迫的结果是,你一让他俯卧他就大哭不止,情绪激烈。这位专家的结论是,创造环境就好,趴着玩玩也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结果并不重要,也没有研究发现,不会爬的孩子比会爬的孩子落后。”
4、不会爬的坏处并非像担心的那么大
一个17个月宝宝的妈妈曾经就孩子不会爬一事咨询郑玉巧,担心孩子的发展会因此受到影响,郑玉巧的回复中有这样几句话:
“多爬对宝宝有好处,宝宝不爱爬,对宝宝也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多坏处。每个孩子都是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去发展,宝宝先走后爬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郑玉巧育儿经》(幼儿卷,PP239-240))
还有一则资料上讲到:
“爬对孩子的协调能力、空间位置、定向能力都有帮助。如果没有经过爬的阶段,孩子今后的协调性就可能会差一些。比如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上学后,写字歪歪扭扭,不会跳绳,拍皮球也拍不好,这就是协调能力、平衡能力比较差。当然,也并不是说没有经过爬的孩子协调性就一定不如爬的孩子,有的孩子因为遗传等原因,确实就是不爬,那也没有关系。”
淘气靓妈则在她的答问中引用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
“日本有个高级住宅区,里面的孩子基本都不会爬,因为家庭的教养方式,在讲究整洁的日本家庭,爬行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最后这些孩子在智力、动作各发面也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不同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宝宝在动作发展方面的不同需求,宝宝不是机器人,没有程序顺序,只要合适的都可以自由发展。”
看了真让人宽心哪,看来,如果桐桐继续拒绝爬行的话,我也不必杞人忧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