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沟通是一门艺术

(2009-11-20 11:11:45)
标签:

亲子沟通

桐桐妈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亲子沟通是一门艺术

----兼作《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2009-9-5

桐桐出生于2007729日,现在21个月7天了

 

先跟大家分享两个案例:

 

案例一:

某日,宝贝闹着让我带她出去玩,却不肯穿鞋子,急中生智,我对她说:“宝宝,给你两个选择,是穿上鞋子跟妈妈出去玩,还是继续玩着脚丫带在家里?”宝贝看了看我,小眼珠转了一下,飞快地做出选择:穿上鞋子出去玩。

又某日,宝贝再次闹着让我带她出去玩,却不肯穿鞋子,想起上次的经验,我再次对她说:“宝宝,给你两个选择,是穿上鞋子跟妈妈出去玩,还是继续玩着脚丫带在家里?”宝贝撇了我一眼,继续光着脚跟我闹,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

 

案例二:

有一次在博文《止哭万灵药》中谈到,不经意发现小人书能有效地止住宝贝桐桐的哭声,一些妈妈在上面留言交流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的确是这样的,她们的宝宝也是通过这种办法止哭的,有的则说这种办法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还有的则说对他们的宝宝来说早就不管用了……..

 

类似的案例,我想各位妈妈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一句话:很多时候作为妈妈的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育儿过程中,别人行之有效的经验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并不怎么管用,即使在就自己的孩子而言,今天有效的教育方法明天也不一定管用,到了后天却可能又管用了。

 

理论而言,果真是这样么?

 

是的,的确如此,因为,亲子沟通的学问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没有普适性的处理方法,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最近看了阿戴尔和伊莱恩博士的《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更是坚信了这个看法。在这本书里,两位博士说:

 

“…处理孩子的情绪的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基于多年的观察,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尝试,家长是可以掌握这门艺术的。针对你的孩子的具体情况,慢慢地你就会摸索到什么方法对他有帮助,什么方法对他没有帮助,通过练习,你很快就会了解到什么会使孩子反感,什么会给孩子带来安慰;什么会造成隔阂,什么会增进理解;什么会留下伤痕,什么会抚平创伤。请记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一颗敏感的心”(P37

 

在这本书里,两位博士还举了大量的案例,说明某些大家通常认为有效的办法如适合在某个孩子身上失效的,某些办法如何在管用了三个礼拜后变得让孩子反感的,我惊异地发现,即使是两位谙熟沟通之道的博士本人,在自己的亲子沟通过程中也经常遭遇难题……看来,亲子沟通这件事儿,还真没有灵丹妙药,需要我们去细心地体悟、尝试、发现、变通…..

 

说再说回来,是不是看似如此“玄妙”的艺术就果真么有规律可循了呢?也不尽然,看了两位博士的《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这本书,结合自己育儿过程中的一点体悟,我觉得把握如下几个原则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善于共情

不管孩子的情绪是多么激烈、怪异,一个善于共情的妈妈总是更容易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感到妈妈设身处地的爱,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谈及真实的想法,甚至妈妈只需要用“嗯”、“这样啊”等简短的话来表示理解就能帮助孩子更冷静地思考,即使妈妈的共情不能马上平息孩子的愤怒或委屈,被共情的孩子也会怀有一定的感激,从而缓和亲子关系。

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和《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这两本书中的案例真是太多了,强烈推荐大家拿来读读,更好地领略这个“黄金法则”的魅力。

 

二、灵活应对

既然没有普适的和一劳永逸的亲子沟通术,我们就不妨多点耐心,在一种办法不能凑效的前提下勤于尝试其他办法,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亲子沟通技术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多多看一些类似书籍总是帮我们储备更多的策略选择。

即使所有的办法都难以达到目的也不要过分失望,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倾听孩子的情绪,静静地陪孩子发泄出来,同样可以帮助孩子启动心灵康复机制,说到这一点,感觉《倾听孩子》这本书也很值得一读。

 

三、与孩子合作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孩子看成对立的一方,不要用输赢来评价双方斗争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征服孩子,很多时候,即使看似“势不两立”的母子需求,也可以在彼此的合作中找到平衡点。记忆犹深的是阿戴尔和伊莱恩博士推荐的那个“写下来”的办法,如果不是亲自读到那么多案例,真是不敢相信一个小笔头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当然,这成功经验的背后,是妈妈对孩子那份深深的尊重和合作的理念。真是太值得推荐了,很愿意用两位博士的那段话作为这篇博文的结尾:

 

“如果我们(亲子之间,笔者注)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不应该再把精力用来对付对方,不必再担心谁将是荣耀的胜利者,谁将是失败的阶下囚。取而代之的,是将我们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共同去寻找一种结果,使我们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人的需求,都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在教导我们的孩子:他们不一定要成为我们的牺牲品或我们的敌人。我们在教给我们的孩子一项宝贵的人生经验:在面对人生难题时,应如何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来共同解决问题----不仅仅是现在,在家里,更是在今后,在等待他们的纷繁负责的社会中。”(PP115-116

 

谨以这段话与大家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