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兰海品读教育
(2009-11-20 09:48:39)
标签:
兰海嘿我知道你!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跟着兰海品读教育
――《嘿,我知道你!》读后
2009-11-18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3个月20天了
按:坦白地说,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手头的书才读了不到一半,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了那个遇到好书就急于分享的习惯。
“嘿,我知道你!”(Hey, I Do Know you!)
哪位妈妈能如此自信地对孩子说这句话呢?至少我做不到,我想大多数妈妈都做不到,虽然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爱孩子,而且努力最得更好。
但兰海做到了,而且做的是那么从容和完美!
兰海,一名兼修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学位的留德硕士,凭着对美好教育理想的追求,回国创办了上濒教育机构,在启动服务的几年时间里,兰海凭借她的爱心、智慧与执著改变了一大群中国孩子,并在家长圈里创造了一个传奇。
兰海身边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她们的生命经由上濒变得丰富多姿,兰海身边的家长是幸运的,因为她们可以如此真实地触摸教育的美好,兰海身边的同事是幸运的,因为她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的痛苦和快乐,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兰海的文字走近真实的上濒,并在茶余饭后的悦读中回味教育的真谛!
就像李跃儿一样,兰海不仅是心灵的导师,还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读着她的文字,想像着这个灵秀的姑娘如何让内向的孩子敞开心扉、如何让叛逆的孩子变得顺从、如何让自卑的孩子找到自信、如何让早恋的孩子变得理性,常常忍不住掩卷沉思,改变人的工作是艰巨的,是什么赋予年轻的兰海如此强大的力量,让她如此轻易地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呢?想了好久,我想答案只有几个:
l
l
l
l
学了十多年教育的我,并非读不懂艰涩的教科书,但兰海给我的教益,远比教科书来得深刻和具体,她的故事是那样生动,却不乏冲击力,耐人思索和寻味,又让人自省和“见贤思齐”。喜欢这样的娓娓道来的故事风格,不说教,却比说教更深刻,不造作,在质朴的家常中让我们反思和自新。
更让人欣幸的是,兰海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观念层面上的冲击,还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完成的,而是具体结合了每个案例,不仅穿插在每个教育过程本身,还极其有心地在关键的技巧后面加了括注,这注脚,是画龙点睛,又是善意的提醒,温馨、理性却透着浓浓的关怀,倘不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这样细腻的提示将从何来?
发自内心才能走进内心,这也是兰海成功的秘密吧。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像兰海一样懂孩子,则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幸运,我们的教育同样可以润物无声。这是一种境界,需要大爱,也需要实践智慧!
欣赏每一个敢为人先、为信念而生活的人,兰海就是其中之一,和李跃儿一样,她不仅心怀美好的教育理想,而且能超越世俗的虚荣(婉拒了留德继续攻读学位的机会)去挑战创业的艰难(在国内的学历社会和应试教育环境中创办一个“另类”的教育机构),她不仅在探索教育真谛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为此攻读了多个相关学位并不断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教育智慧),而且能够把自己的事业同千百万个孩子的命运拴系在一起(看到兰海为了了解底层孩子的生存状态、改变她们的精神视野而走进贵州大山时,几度被感动的流泪,如今的教育界,多的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有几个人能够像她这样为了践行教育理想挑战生存的极限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迈向教育理想的道路上,这本书让我找到了另一个精神导师。
轻轻翻动着每一页,都仿佛在触摸成长的痛苦和教育的美好!谢谢兰海,让我们在令人愉悦的文字中体味和感悟教育的真谛!
另:曾经对这本书的题目颇有微词,认为把know翻译成知道太别扭、太没有穿透力,不懂“我懂你”、“我了解你”之类的说法更容易体现到兰海的思想深度,读罢全书仔细琢磨,又觉得这个“知道”真是翻译的恰到好处,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影响力,又不至于有唐突感,实为拉近孩子距离的绝妙开场白。教育无小节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