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方像白云一样生活
发布时间: 2012-01-01 00:22:58
星期日 责任编辑:徐月蓉 作者:叶朦朦
http://www.jhnews.com.cn/jhrb/attachement/jpg/site1/20111231/f04da22a90e710695ee020.jpg
叶朦朦
杨方,笔名三棵树,获2009浙江优秀青年作品奖,2010中国青年诗人提名奖,多次入围华文青年诗人奖,是永康首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诗集《像白云一样生活》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9年卷)。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诗歌和中、短篇小说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星星》等刊物。
“我的生活包藏多少心事,多少雨”
杨方,江南女子,白,瘦,柔顺的长发,齐整的刘海贴着眼睑,一双明丽的眸子却偏生被一副大大的眼镜罩着,猜不透的万千思绪,只余婉约与波澜不惊,对,这就是我初识杨方时的印象。
生活中的她亦是这般静好,她守着一个和睦的家庭,守着一份踏实的工作,似乎再寻常不过。她总说,先要学会好好生活,然后再去追求写作。连生活都没弄明白,谈何创作?因着这份对于文学的态度,她的作品不浮不躁,细腻的笔触淡定从容,绝少乖张的戾气。
杨方不是高产作家,按照她的话说,是由于懒惰,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催稿压力就不愿意动笔。其实这也可以这么解释,一是她不用等米下锅,写作是她的爱好,而不是谋生之道,她不必媚俗,无需哗众取宠,不用权衡他人的喜好;二是,她对自己的作品有很高的写作要求,不是能让自己点头的作品,便不会公开示人。
杨方是理性的,她懂得怎么把现实的生活打点得井井有条,她懂得梦想终究不能当事业来经营,她更懂得如何像白云一样生活。写作对于她来讲就像是在做一个柔软的梦,她说,人如果没有梦,就会变得很沉重;人如果只会做梦,白云就会被风吹走。
“到低处去,在那里开出花来”
“装配车间,她的手指比分针快/比秒针快/套一个橡皮圈二厘/装一只塑料袋五厘/打一条包装袋一分/计件工资要支付水费,电费,房费/一日三餐/她的手指无法慢下来/十三岁,去江苏采茶/染绿的小小手指飞快地掠过树尖/像一群抢食的小鸟/那时候她是非法童工/现在她三十一岁,喜欢加班/喜欢结算工资时比别人多出的那一小部分/那是她的快/她不能不要求生活里只有快/喝水快,吃饭快,上厕所快/快到,一启动电源就拼命转起来/跟机器的转速一样快/每一根骨头都响起来/每一根汗毛都发出尖叫/快一点,再快一点,还要快一点/快到不能再快”
这是杨方的诗《快》。诗刊主编叶延滨这样评价这首诗:这种“快”的反复迭现,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重负与顽强,同时诗人的笔下更显出一股凛然正气。她站在底层小人物的一边,关注他们的命运。感恩使人向善,而悲悯之心使诗人与弱者和底层的苦难保持最亲近的关系,这也使诗人从古到今成为人类的良知!
杨方曾说,诗人的意义不是逃离,是介入存在,介入周遭世界,是“要到低处去,要在低处开出花来”。此处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另一个杨方,在那柔弱的外表之下是无比刚强的内心,是对生活在底层人群的敏锐洞悉与深刻的同情。
“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的故乡”
杨方本是永康人,却成长于新疆,1998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之后机缘巧合又回到了永康工作。但早年的生活经历,以及两地强烈的文化差异,对杨方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喜欢旅行,喜欢到处走,而且是独辟蹊径,远离喧嚣的旅游景点。在行走中,拾掇那些点滴的感动。在诗集《像白云一样生活》的第一辑里,收录的全是杨方在路上的感悟。她说,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的故乡。
“宁静的伊犁河水带着清澈的忧伤/向前流/杂草丛生的河谷/成为癫蛤蟆的栖息地/草原上已经没有了狼/羊群和牛群向着日落的地方走/从戈壁来到绿洲的人/你的家园在哪里……”
这一首《忧伤的伊犁河水》,带着浓浓的异域味道,仿佛是她记忆里的某个片段,在思念的试探之下,一触即发。
我好奇地问杨方,为何把笔名取为“三棵树”,她告诉我那是新疆一个村庄的名字,在那个村庄里,真的只有三棵树。“如果我说树,那一定是杨树/孤单的一棵,或者更孤单的一排/连接着一个又一个沉寂的小镇”(《不是我的家乡》)。杨方说,写作就是一个寻求归属感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心灵的故乡。
说到创作,杨方觉得不光勤奋就可以的,这需要倾注灵魂,需要心灵的那个故乡。
新年愿望
新的一年,我希望儿子健康,平安,快乐。希望亲人一个也不少。希望自己不再爱诗如命,要多爱米饭和青菜,让幸福回到简单的一日三餐。
除了这些平实的愿望,我也有白云一样不着边际的美梦:冬天学会像树袋熊一样在木质的内心里冬眠,一觉醒来,已是春暖花开。夏天躲开恶毒的太阳,在自己的阴凉里读几本喜欢的书。秋天,去一个遥远陌生的小地方,听雨,看山,什么也不想。
———杨方
因为一首诗,她的名字进入了2011年中国文学史 |
|
2012-05-23 |
|
|
■ 记者 朱青恒
《人民日报》4月23日第16版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馆《2011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一文,其中在文学创作诗歌部分有如下文字:“李瑛的《在格尔木陵园》、叶延滨的《对一座长高城市的发问》、杨方的《过黄河》、潘洗尘的《宋体抑或楷体的人民》等,深情讴歌人民的劳作与创造、奉献与牺牲……”
杨方,我市著名诗人,曾参加过“第24届青春诗会”,诗集《像白云一样生活》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并获得浙江优秀青年作品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因为一首《过黄河》,她的名字进入了2011年中国文学史。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她。
她说,她刚刚进入诗坛的时候,一位尊敬的老师曾对她说过这样的话:“诗歌是一门真诚的学问。”老师还说,“一个诗人,首先是好好生活,然后才是写诗。”
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话,一直成为杨方写诗、做人的准则。
是的,作为一个诗人,真诚是最重要的。真诚地生活,真诚地读书,真诚地写诗。这真诚,应源于最初的自然。
“2011年我诗歌写得不多,但是每一首都写得很认真。名字被写进2011年的文学史,是自己意想不到的。李瑛、叶延滨是中国诗歌的泰斗,我只是诗歌中的微尘。”她很平淡地说。
《过黄河》的诞生
杨方生在新疆,生活工作在永康。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与黄河有多次亲密接触。
“第一次看见黄河,是小时候坐火车从新疆回永康老家,经过甘肃,父亲指着窗外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说这就是黄河。”
说不清当时她有多惊讶:荒凉的坡地、黄土垣,沟沟壑壑之中一条满是泥沙的河流沉重固执地往前方挪动,仿佛那不是一条可以奔腾的河流,而是一堵墙。远没有想象中的宽阔和歌词中的咆哮,她一直把脸贴在冰凉的车窗上看,直到暮色深沉,直到天黑下来,什么也看不见。
后来,多少次从新疆到浙江,从浙江到新疆,来来回回几千里的路程。坐火车,她都会在不同地段看见黄河,黄河水有时宽,有时窄,有时清,有时浑。坐飞机,在万米的高空看黄河,黄河像一根弯曲的金属。
“ 2010年7月,我参加鲁迅文学院浙江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习。在青海,坎布拉,有人指着花园外的一条河流对我说:看,黄河。我又一次惊讶,这跟我曾经在甘肃,在陕西,在河南,在山东看见的黄河多么不一样,它那么清澈,像是刚从云朵里醒来。它的两岸青稞披散,牛羊散落,油菜花翻滚让我头晕,满地阳光让我恨不得像尘埃一样飞起来。”几天后,离开青海,杨方来到兰州。“兰州有黄河第一桥,我不能不去看一看。”
她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看见黄河了。曾在远处看过,在近处看过,在天空看过,在地面看过,在上游看过,在中游看过,也曾在下游看黄河是怎样浩浩荡荡流入渤海的。“每一次看见黄河,都有莫名的震撼。而这一次,站在黄河大桥上,心里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怆。”
黄河水带给她的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
再后来,杨方沿着黄河来到洛阳,“那个晚上,在一个叫如家的陌生小酒店,我心像黄河水一样澎湃着汹涌着,飞快地写下了《过黄河》。”
一首进入2011年文学史的诗歌就这样诞生了。这首以《过黄河》为题,讴歌劳动人民的诗,发表在2011年1月《诗刊》下半月号,并入选《2011中国年度诗歌》、《作品年度诗歌》。
她的诗歌已飞向大洋彼岸
2011年对于杨方是丰收的年份。她不仅在全国各地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诗歌、小说若干。她的诗歌还首度被译成英文,在大洋彼岸流传。杨方说:“去年冬天,收到美国长风老师的邮件,问是否可以翻译我的诗歌《我看见我还站在那里》。他从网络上看见我的诗歌,其中这首诗歌很让他喜欢,想翻译成英文。我和长风老师有过简短的交流,他是美籍华人,曾经翻译过很多诗歌,包括把英文诗歌翻译成中文。”
今年春天,情人节前,长风老师又问杨方能否翻译她的诗歌《七夕,洪渡河》。七夕是中国人的情人节,美国人想知道中国的有情人是怎样的。于是这首《七夕,洪渡河》又变成了蚯蚓样的英文文字。
据说这首诗,在美国很受欢迎。她们认为其中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爱情观念,中国人对情感的坚贞和执着。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