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馆地处长江下游,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源远流长。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馆藏文物向我们展示了从数十万元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典型的水乡文化以及江苏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创性,让您更深入的了解江苏,熟悉江苏,领略灿烂的江苏古代文明
南京博物院10件国宝级藏品中,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极其特殊的一件。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重122.87克,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龟钮精致,纹饰精美,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印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系1982年11月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葬出土,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一件精妙无双的代表作品。
玉琮高7.2、边宽8.5~8.3、内孔径6.1厘米。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神人、神兽面纹。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这是一组表示神人骑在神兽上的象征性图案,为良渚文化人们宗教信仰的核心。

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庙建筑的代表,寺中的琉璃塔,被誉为中古世纪七大奇观之一。由这座拱门可以想见当时琉璃塔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这是【国家宝藏】选中的宝藏。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青瓷神兽尊,是一件世所罕见的器物,无论器形还是装饰的神兽都极其特殊,它并非一件普通的日用瓷,而是一件精致的明器。
青瓷神兽尊全器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尊的腹部堆塑神兽,兽首昂起,双眼仰视,鼻孔朝天,张口含珠,吐舌露齿,颌下长须垂至腹部;四肢紧贴前胸及下腹,绳索状的前掌抬起并外翻,后掌下撑呈现蹲坐状。背后有五只小半圆形扁横凸脊,从上至下排列。周身有刻画的蓖纹、戳印纹和堆贴纹,用来象征鬃毛、羽翼和胡须。青釉微微泛灰,釉质润泽,尊的底部刻有“东州”二字.
兽尊的妙处,在于“尊”与“兽”的浑然一体。匠师运用夸张写意手法,以盘口作兽的头顶,以器腹为兽腹,以器耳为兽耳,兽爪兽脊等都有序地布列在器物的各个部位,“尊”、“兽”难辨,显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确是独具一格的青瓷精品。

1960年4月,位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的西善桥钢铁厂,在取土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即报告给了江苏省南京考古队。经考古队勘查,发现这是一座南朝时期中等规模的单室墓,早年曾被嚴重盗掘过,因此并没抱太大希望。但令人欣喜的是,在墓室的南北两壁,分布着青砖拼嵌而成的砖画,画面上是“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欢宴图,这幅人物砖画便被命名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这幅砖印模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超过300块墓砖组成。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每人身旁均有榜题标示姓名。人物之间以松槐、垂柳等树木相隔,极富山林野趣,与人物相谐相融,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

南京博物院成立于1933年,前身是由蔡元培先生倡议成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自建院以来,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馆舍、骄人的科研成果、不断增长的美誉度,将南京博物院与中国文博事业以及广大公众的文化生活紧紧地连在一起。(摘自宣传页)
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在主楼,分两层六个展厅展出。我们都去看了,拍了很多照片,编辑的时候不好取舍,最后我就把宣传页上有的几个展品、屏幕上放着的几个和贴有语音导览的选了。我想凡事标了语音导览的应该是比较精彩的,或者说里头有比较多故事吧。
没有想今天发,才编辑呢,一下点错就发出去了,没法,只好如此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