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帐汗蒙古部落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境内号称“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这里距依托城市海拉尔区36公里.沿S201线公路转金帐汗公路可达。这里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中国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这里游牧,成长壮大,繁衍生息。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秣马厉兵,与各部落争雄,最终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他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无数骁勇的骑士,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金帐汗景点的布局,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
每逢夏季,陈巴尔虎旗敖特尔的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的牧民们便在这山清水秀、水草丰美的地方,自然形成游牧部落群体。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使这里成为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
金帐汗旅游部落始建于1993年,是以部落样式为主体,以蒙古民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民风、宗教信仰、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景区。
2008年金帐汗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AAA旅游景区和自治区旅游协会理事单位。
2008年“金帐汗”评为内蒙古著名商标。
2010年1月美国“时代”杂志评金帐汗旅游部落为亚洲休闲旅游胜地。
(文字抄自图2)
这是我们在草原上要买门票的第一个景点。
2.

3.
4.

5. 这是我们在草原见的第一个敖包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外围12个小堆,围绕中间,1个堆构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

6.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 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在敖包上插上的苏鲁德据说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过的刀枪,镌刻着开疆扩土的辉煌,把哈达系在苏德上,以表达子孙献给祖先的敬仰。(摘自网上)
7.
8. 祭敖包(?)

9.
10.祭敖包是草原人们传统的习俗
是与大自然沟通的心灵的圣地
11. 上面分别用蒙、汉写着:两人和睦,犹如铜墙铁壁般牢固
二十人不和,犹如残墙断壁般脆弱
我们走到敖包后面

12.

13.

14.

15.

16.蓝天白云 点点毡房

17.
远处牛在吃草,近处马儿在饮水 宁静祥和
18.

19. 河边青青草 喜欢这水的纯洁与温婉
后来几天我们看到草原上的河流都是在很短的距离就这样曲曲弯弯......
返回前面

20.

21.左边这个最大的白顶帐篷是金帐,现在是餐厅

22.王爷府
23.篝火狂欢晚会处(?)

24. 原以为这金色的帐篷是金帐呢

25.帐篷里可没有一点少数民族的味道

26.静静的勒勒车在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27.
这是在出部落时,看到门口的柱子。上有蒙汉两种文字
成吉思汗训言
同敌人对阵要像黄雀一样节节跃进
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的牛犊一样欢乐
攻击敌人(?要时候)要像雄鹰
我喜欢这古朴原始的木柱,喜欢这生动的训言

28. 白天像雄狼一样深沉细心
像饥饿的老虎愤怒的鹰鹫一样
在这里共呆一个半小时。
金帐汗蒙古部落有篝火狂欢晚会,精彩的赛马、套马、驯马表演,蒙古式博克、角力擂台赛、祭敖包,萨满宗教文化表演及丰富多彩的餐饮文化等活动我们都没有参加,只是自己买了门票转了转。在草原我们进了三个部落,都没有参加里面的活动。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应该在一个部落里参加一些活动,感受下返朴归真的民族风情。
早上从呼和浩特乘飞机到海拉尔市,早饭中饭合一起在“老屯熬鱼场”吃了当地特色菜:在极大的锅里用木柴炖鱼,没见过饭馆里,饭桌上用这么大的锅,而且就在我们面前不断加木柴,我好奇的照下做菜的每一个过程。饭后就去金帐汗蒙古部落,路上下车从外面看了一个塔和一个寺。部落出来就开往额尔古纳市。第一天到草原,我们都非常兴奋,一会下车看奔涌而来的羊群,马群;一会下车陶醉在一片花海中......晚上住农家乐,这里住宿很贵(标间280),老伴问了很多家,都一样!理由也一样:这里一年只有二个多月的生意,因为这里九月二十号就送暖气,五月一号停暖气。好说半天降了不多。住下,天就黑了。在街上“张飞扒肉”吃羊排,味道很好。


在海拉尔老屯熬鱼场
烟囱走暗道,就在我们腿旁加柴

在额尔古纳市“张飞扒肉”(这照片可是本色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