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马六甲州州的首府。它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马六甲河穿城而过。该城始建于1403年,曾是马六甲王国王的都城,1511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641年为荷兰占据。1826年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一部分。马来西亚第一位首相拉曼拉在1956年2月20日宣布马来西亚独立(我觉这句有误,马来西亚在1956年成立的独立代表团,1957年8月31日宣布独立),其仪式就是在马六甲的草场举行的。马六甲被荷兰占据长达100年之久,后又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轮流统治过。(摘自网上)
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2),曾五度停留在马六甲,至今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树等遗址多处。三宝山,又名中国之丘,已成为中国之外最大的华人墓地,许多墓碑都是明代的。在这座古城还可参观葡萄牙殖民地遗留下的古迹:荷兰红屋和圣保罗教堂。

一进入马来西亚就看到高速公路两边茂密的棕榈林和橡胶林,它们是马来西亚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呢。橡胶、棕榈油的产量占世界1/3。

地陪导游讲,我们坐的车限速90公里,小车110公里,超速一次罚款300马币。新加坡的司机最爱飚车,他们有钱,怕罚。许多新加坡人在马来西亚住,在新加坡工作,一个新币等于二个马币。

三宝庙
三宝庙背山面海,是一座中式风格的建筑,飞檐斗拱,屋顶刻有精美的动物图案,红柱、白墙、黛瓦,门上方的黑色牌匾上书“宝山亭”三字。这里的华人习惯称呼它为三保庙。据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宝山亭的飞檐上刻着彩龙戏珠,象征三保公驾飞舟破白浪,扬帆远航的壮观景象在庙侧边一间小房间内,供奉着郑和的神位,同时还有福德土地神和天后妈祖。
马六甲的华人有20多万,占马六甲人口近三分之一。这里的华人都把郑和当作自己的祖宗,因为华人移居马六甲始于明朝郑和下西洋,没有郑和就没有马六甲华人的今天。庙里正中曾长期被香火供奉的郑和,却被移走了,代之以“大伯公”。郑和的塑像被放至庙旁一角,只是一尊普通塑像而已。据说是前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来此参观时发现了问题:郑和是穆斯林,而穆斯林一不可拜偶像,二不可被人崇拜,故其像被移至侧边。

院内一侧,立着一座郑和的石像,身着官服的郑和器宇轩昂,栩栩如生。


在马六甲三保庙旁有一口三宝井,相传是当年郑和挖的,水清澈甘甜,其井水被视作圣水,用三宝井水冲凉,能消灾祛病。(我们没拍到)

荷兰红屋
它是一座荷兰式古老建筑。这栋古老的建筑,设有厚重的硬木以及铁链,加上石造的厚墙,可看出荷兰泥瓦匠和木工的手艺。它是在1650年完工,曾是荷兰总督及随员的政治机构所在。只有一间房仍保留着十七世纪花雕木制天花板。算是保存文化最完整的殖民时代建筑了。橙红色的荷兰式建筑,现则改为历史文化博物馆,收藏葡萄牙和荷兰人的纪念物品,展览华人及马来人的传统结婚礼服及介绍马六甲马历史。



圣保罗教堂
教堂位于马六甲河口的升旗山,是荷兰贵族的墓地。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拉曾将明成祖赠送的金龙文笺在山上勒石树碑,后改名为圣保罗山,是葡萄牙人建于1521年。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埋葬于此,教堂前竖有圣芳济各神父塑像。1670年荷兰人占领马六甲后,将教堂用作城堡,今天在外墙上仍可见到不少子弹孔。1753年,荷兰人另建了一座教堂,而圣保罗教堂则做为荷兰贵族的墓地,在教堂内有一墓穴,是1553年圣芳济各的临时墓地。
马六甲15世纪末是葡萄牙殖民地,此教堂兴建于当时,后来与荷兰利益冲突,毁于炮火,英国人接管后,因为教派不同,不愿意重建,就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拉丁文和葡萄牙文的墓碑



马六甲海峡
在这里我们听到许多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动人故事。想起我们小时候在历史和地理中学的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州的十字路口。今天我们就站在它面前。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