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尔扎克》和《加莱的义民》

(2011-05-20 17:56:53)
标签:

雕塑

罗丹

巴尔扎克纪念碑

加莱的义民

杂谈

分类: 在美国
   史密森尼博物馆的赫希杭博物馆和雕塑园包括一个圆柱形建筑,广场和下沉式雕塑园。这里展出现代艺术品

   馆内外和雕塑园中藏有罗丹(Rodin)、穆尔(Moore)、穆尼奥斯(Muñoz)和列肯斯坦(Lichtenstein)的大型雕塑作品;室内陈列德·库宁(de Kooning)、沃霍尔(Warhol)、里希特(Richter)的画作;考尔德(Calder)的活动雕塑作品等。

    下面的照片是2011.5.6在雕塑园拍。

 

一  巴尔扎克纪念碑

   《巴尔扎克》和《加莱的义民》

   《巴尔扎克》是罗丹的最后一座伟大雕像。这件雕塑是罗丹在1891年接受的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的定件:委任他创作大文豪巴爾札克紀念碑雕像为了创作这件雕塑,罗丹亲自到巴尔扎克的出生地进行了考察,还找来了同巴尔扎克形象相似的模特,并根据他们作了17座10尺高的巴尔扎克像。但罗丹对这些作品都不满意,他拖延了交件的时间,又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塑出了二十多座巴尔扎克像,最后将巴尔扎克的形象确定下来罗丹從事巴爾札克紀念碑長達七年時間,在这件最后完成的雕塑中,巴尔扎克穿着邋遢的睡衣式的长袍,头发蓬散,好像雄狮一般。他的表面凹凸不平,但在这样的表面上却产生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光影变化。巴尔扎克套在长袖之中的双臂低垂着,没有手。罗丹曾精心塑造了巴尔扎克的手,但由于他作的手太出色,有些喧宾夺主,因此罗丹毫不犹豫地将那一双手砍掉了。罗丹摒弃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没有去修复雕塑上那经过砍凿的”伤口”而就此将巴尔扎克的雕像定型。

   巴爾札克是法國一位作家,為写作和生計深深困扰。他屡屡失敗,但从未放弃过继续写小說的念头。作家死后才获得了成功。他偏好讽刺意味的作品,是当時文艺写实派的先驱之一。

  这雕塑旁的铭牌上标着:Monument to Balzac 直译为:巴尔扎克纪念碑。

  罗丹本人对自己的这件作品也十分满意:“我的巴尔扎克像是一座石殿,这是真正的纪念碑……这是我一生的总结和巨大”。
 

  但当这件雕像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引起了一场是非大波。一边是某些文人学士及部分观众的猛烈抨击,一边是罗丹艺术的拥护者的坚决反对。罗丹一气之下将作品从沙龙带回家中,放在自己花园里。

  

 二  加莱的义民

《巴尔扎克》和《加莱的义民》
 

  

    《加莱的义民》是罗丹在创作《地狱之门》的时候,应加莱市当局之邀而创作的一座忠魂碑。作品取材于法国历史: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这件作品所展现的就是义民义民赴难这一场景。作品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这充分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可惜我只照了前面。

 

   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只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这组雕像起草的设计步骤极具参考价值,罗丹是从传统的金字塔型纪念碑开始,但最后却以水平的没有高低主次的构图呈现,让六个人一起展现。而且他也没有将这一组人放在至高无上的雕塑底座上,而是富有戏剧性的将它们放置在一块像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

 

   当这个纪念雕像1895年完成,放置在加莱市后,罗丹仍然继续思索这座雕像的问题,并非常后悔没有把铜像一个接着一个,用铜浇牢在石上,像一群受苦与牺牲的念珠般……而今日,和雕像几乎擦肩而过的加莱市民,还可以强烈感受与这些加莱英雄唇齿相依。

 

   罗丹没有选择让观众高高仰视的方式,而是使用让这些雕塑能和路人呈现在同一时空,同一平面的简约方式。但它传递、影响人们的教育意义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深深的植入了人们的记忆。

 

   通过这件作品,罗丹实现了直接与路人对话,或是说让其作品接触观众的愿望,而非将历史传统摆在第一位。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被拉近,以一种熟悉自然的方式存在,而非只可远观。

 

 

                                                                         
                                                                      信息全部来自网上。 

 

《巴尔扎克》和《加莱的义民》

   2003年拍


   2002年我们就看了这些雕塑,当时没有拍照。2003年当知道第二个作品是罗丹的,在一个大雪天我独自跑来拍了《加莱的义民》。我喜欢看雕塑,对罗丹的高超技艺和创作精神和态度十分敬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