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上过三次,这对我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我对它的喜欢。
第一次是在2007年7月31号我和老伴在游览少林寺时,听游人热情介绍说坐缆车可到山上玩,景很好,他每年都要来。我们便坐缆车到了半山腰。
到了才知这里是嵩山少室山景区,它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第一个景点是“悬空栈道”,我们就被那陡峭峻拔的山势吸引了,壁立千仞,十分壮观。我们站在栈道上,无论向上还是向下看,山都是这壁立千仞的奇观,而栈道下面就是万丈深渊。赶快拿起相机,可刚刚还好好的相机突然不能用了,几位游人帮着看,仍弄不好。看见这从未见过的我们又十分喜欢的景,干着急。不能不留下景头呀,最后只好化十元钱让景点摊贩给照了一张。游人告诉我们走到另一头的最后一个景点三皇寨至少要三个小时,我们买的是往返缆车票,时间来不及了,走了一段就只好返回了。俩人说好秋天再来。
回家后,看到一个景点介绍上把第一个景点叫“嵩山石笋”,我觉不妥,太没气势了,叫“悬空栈道”到也符合。
后来在河南地质博物馆和郑州科技馆都看到大型的关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幻灯介绍。才知道这里出露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代同堂"的地层剖面,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齐全,由三个地层不整合面反映的前寒武纪三次地壳构造运动的存在,使嵩山成为一部地学百科全书.嵩山是25亿年前的嵩阳运动,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后和5.43亿年前的少林运动的命名地。
我不懂地质基本知识,但我非常同意:地质学家称嵩山形成的奇峰怪石是:中国唯一,世界无双。形成了“壁立千仞,陡、险、峻无与伦比的华夏奇观”!
那时我正学国画,回来就照相片画了一张,还让老师点评了。
第二次来是2010年4月4号,我们和女儿女婿小得一起,刚进山门就爬很陡的石阶,上了四百多个我就心慌气短恶心,老伴陪我,好容易到南天门,大约爬了1202个台阶(下山时我数的),约一个小时吧,我就彻底败下阵来,不能再走了,老伴不断瞩付我一个人不要再走,就在这等,现在热坐背阴地,冷了就坐太阳下,这我还不知?他去赶女儿。我就一人坐在这,从二点多开始。心里总想英雄大减当年,奇迹不可复制这句话。
老伴没追上女儿,掂着我一个人,走到天梯折了回来,这时五点二十几分。我们见到女儿是晚七点多了,她们到了悬空栈道,最好的一个景,也就是我们第一次到的地方。第二天女儿女婿都抬不起腿,下楼梯要扶把手,一周后才恢复,但小得没一点反映。
第三次是在今年8月9号,我们和小妹两口进了少林寺先直奔揽车站。到了“悬空栈道”,小妹俩口也对这景点大为称赞,妹夫在他的博客里写到:少室山真不愧为“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山势陡峭峻拔,壁立千仞,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山大王(妹夫自称)爬过的山不算少了,可从来没见过这么险峻的山。介绍上说这些山是由石英岩构成的,石英岩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含量多占整个岩石的95%以上,是一种变质岩,由约二十亿年前滨海沉积的石英砂岩变质而成,又经过多次造山运动改造、剥蚀,形成壁立千仞的奇特地貌景观,构成嵩山主体。沿途有许多奇特的景观,通过路边的说明可以想像在几亿年的造山运动中它们惊心动魄的形成过程。
他们走到天梯返回,我和小妹没往下走。
第二次来时,老伴就给我照了许多介绍地质特征的牌子。有一块写着:原始岩是近水平的,现在看到的岩层是陡立的,并且由一系列紧闭式或同斜皱褶组成,这就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不断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一幅幅大型水墨山水国画。它的巨型褶皱;它的岩石林立,就像巨型书架排列有序的书籍,真可称之为书册岩,记录着几亿年的地质变迁;它的凌空架设的3000多米的悬空栈道,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悬空栈道
(北面景)

小妹说这是群仙聚首
向下看也是壁立千仞

天梯



小得在爬了
三皇寨(南边景)
栈道就立在岩壁上,下面是万丈深渊

后七张是第二次拍的(南),前几张是第三次拍的(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