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思维”主题交流
标签:
教育 |
走进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
“语言·思维”主题交流
孟夏,海风拂面;“京津唐基础教育联合体”主题交流在美丽的渤海之滨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举行。千人盛会,启迪智慧,分享经验;课堂展示、专家讲座、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建设,撬动了京津冀三地学校落实新课标以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主题交流分两个部分:上午分三个学段进行课堂展示;下午小学和初高中分场主题讲座。
我和于邵洁老师一起听初中的三节课,曹桂娟老师的《带上她的眼睛》、周远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王海兴老师执教的《为国外交流生编古诗》,这三节课如同吹面的海风,听得爽快;这三节课共同点是守正创新、训练思维、文化自信。仅以第三节课《为国外交流生编古诗》为例,做一点学后分享,执教者是北京景山学校的王海兴老师。这节课特色鲜明:
一是真情境中真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也算是一个任务群的学习;但是巧妙的设计了为外国友人编古诗选的学习情境。怎么编呢?以借图赏诗达成学习古诗的教学任务,这一设计吻合学生认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同学们在兴趣中学得愉快,真实万花丛中蹊径幽。
二是深度学习真发生:教学的环节有三:诗歌配图,品味诗中景与情;诵读指导:感受古诗韵律美;总结提升:了解诗人的品格。但就第一个环节来讲,给每首诗都配了两个图,给每个同学提供了思考表达的机会,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于是学生根据诗中景与情融合配图的色彩、空间、画面内容进行了辨析,由答案的不唯一到答案的趋同,完成了故事内容赏析与创新思维的培育。六年级的学生学七年级的古诗,而且都有话可说,得益于教师眼里有学生。有趣的是《登飞来峰》的配图是由AI设计的,让同学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线式思维的局限性,对学生迷恋大数据进行巧妙引导。
三是教师溢露真功夫:王老师不愧是北京语文学科带头人!娓娓道来中显示了对古诗词的研究之深,恰似滔滔江河。在诵读指导环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让学生体会平声和仄声的悠远与绵长;声音与画面是一致的;并恰到好处引用了叶嘉莹的话:声音里有诗歌的一半生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