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同构提升教师反思深度
(2014-03-23 08:13:27)
标签:
教学旅游 |
同课同构增强教师反思深度
校本教研中常见的方式就是同课异构,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就在不同中可观教师的学科积淀、教学艺术、课程价值观等等,最后殊途同归,往往是主导者如同鲜花,各放异彩。而同课同构则不同,要求同一个内容,相同的教学设计,相同的问题背景下完成教学任务,观课者究竟要看什么?看问题的动态生成,看教师对问题的捕捉和再度追问,这是同课同构关键观察点。因此说同课同构是增强教师反思深度的有效途径。
同课同构呈现的教学设计是完美的,因为那是上课的教师一同设计出来,问题设计也是集体智慧呈现。即使这样,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因为学情不一样,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回答,这个时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机智了。活力的课堂永远把学生放到第一位,同课同构让教师反思更有深度,教育理念更加清晰,自我问题发现更具针对性。
首先,同课同构提升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南仓中学的杜海霞老师和北仓二中的刘广平两位老师的共同设计的《五柳先生传》的教学环节非常简练而且实用,“朗读——译读——说读——背读”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而且以读串起相当精致。在说读环节中,分析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人时,两个人的切入点也非常新颖,找出书中含“不”字的句子让学生来读,品出五柳先生特立独行的人格。数学课的两位老师也来自不同两个学校,但是课堂流程是相同的,尊重学生的思考,留足发散思维的时间,虽然是平行线的复习课,学生的兴致却很高,就在于学生有了真实的探究,这应该得益于两位教师的共同备课。同课同构让教师们看到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其次,同课同构增强了教师的反思深度。相同的教学过程却出现不同的教学进度,这是为什么?就语文课来讲,杜老师的教学没有背读环节,而刘老师有时间让学生课上背课文。细观察两节课,说读处理是有差异的,杜老师在挖掘五柳先生精神愉悦的特点时,结合了文章的描写进行,没有把结果直接告诉同学,这样做是可取的。文本的人文价值不应该直接给学生,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体验,才能怡情感悟深至心灵。再看朗读环节,刘老师采取的是泛读、个别读、齐读的方式,哪个教学策略更好,观课教师自有分明。不同的教学策略孰优孰劣很清晰,很直观,自己就能够悟道。
再次,同课同构激活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学价值最大化在于教师激活教材,即使课堂问题预设是一样的,教师也要对问题进行再度追问。拿英语课来讲,执教英语课的两位教师分别是南仓中学的吕老师、北仓二中的刘老师,吕老师在相同的教学设计下依然有自己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列表格填写网上购物的优势和劣势:
Shopping |
|
Advantages |
Disadvantages |
|
|
表格的设计让学生与课文又跳出课文,结合生活现实意义较强。吕老师的导入也是较强的针对性,从生活入手,从自己给孩子网上购切入,展示购物网页,开门见山,学生兴趣高涨。
同课同构更显教师的智慧,能否让学生在相同的教学设计下获得最大的效益,在于教师捕捉动态生成的问题,敢于接住学生奇形怪异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