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宝华处长冷眼看教育
(2011-04-08 23:17:01)
标签:
杂谈 |
有宝华处长冷眼看教育
今天,天津四中,全国中语会2011年工作会议,有宝华处长作了关于“教学改革进程”的报告。有处长谈到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问题,感慨颇深。与会者聆听中,心理不免沉甸甸的。听到教育的神圣与现实教育压力的扭结,看到了教育的科学性与现实教育异化的聚焦。无奈!但这不是教育工作者的无奈,是社会经济体制与文化传统助推的结果。
有宝华处长站在一个至高点,冷峻、深邃、客观的阐释了目前学生学业压力的原因——社会动力源。将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岗位竞争自然激烈,岗位竞争必然导致学历竞争,学历竞争必然带来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形成生活学习的怪圈!我在《读者》看到一篇关于中国和美国招聘银行职员的材料:
美国:1、高中毕业。有现金收付经验优先。2、性格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介绍银行产品。4、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中国:1、本科学历。英语四级以上,电脑二级以上。2、身高1.60米以上,五官端正。3、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良好,长于沟通。4、附5寸的生活照片。
比照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公司对招聘初级或一般职员的学历要求不高,甚至中层经理都只要求高中学历。中国公司几乎清一色喜欢高学历。在美国,据说一般职位公司都不会要求大学学历,公司鼓励继续教育。但在需要良好教育背景的工作中,比如电脑或者高科技公司、教育、咨询等行业,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学位都是必须具备的。经验和技能在美国是相当重要的。中国公司喜欢科班出身,专业对口,这无形中为教育推波助澜,加大了教育的重荷。前一段时间,一位北大毕业生当起了油漆工引起了社会的波动,求职难真的很突出!
为了将来生活,家长并不比学生轻松。如果学生的作业哪一天少了,有的家长会打来电话质疑教师的责任心;有的家长还会自备一两套练习卷,逼着孩子们去写;还有一部分家长会让出了校门的孩子再进入老师的家门。在如此关注之下,减负怎样实现?任凭教育行政部门喊破嗓子也无济于事。于是孩子眼里少了点生命的灵气,看到的是一圈一圈的年轮;教师的心理也多了一份困疾,听到的是一句一句疲惫的抱怨。什么时候学业压力会减退?十年?二十年?也只有期待着人民的保障得到合理解决。老有所养,壮有所用,鳏寡孤独皆有所安,学习就是愉快的事了。目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提高质量,让学生学得好一些。
有宝华处长认为目前教育的弊端是教育被异化了。为了公平,放弃了科学。各级教育应该是彼此相互独立的各个环节,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学历态势愈演愈烈,各级教育就像咬紧的齿轮一样。为了追求公平,所有“高利害”都压给了高效入学考试,既要试图捍卫评价的信度,更要赋予“高利害”的公平评价。为了公平,只能以一张试卷为所有层次和类型的学校选拔人才,也只能分分计较,只能玩起了“阳光”游戏。比如,像语文学科如何考核学生的交流,如何考核学生的听说能力等等诸多问题,也只能测试一些知识点:修辞啦、病句啦、写作啦……呼唤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改变评价机制等都是今后教育的重轴戏。
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如何适应现行体制,教育如何实现区域特色,教育如何多层面的选拔人才等等问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深思的问题。
常把使命挂心头,我们定会迎来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