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张居正大传》有感

(2010-10-29 20:40:21)
标签:

荆州

张居正大传

《明史稿》

翰林院

论时政疏

杂谈

分类: 大历史观

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无论是在叙事、评论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拜读之后不禁令人拍案叫好,而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史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张居正大传》引经据典,把每一个问题都说得非常清楚,让读者都有据可查。作者对于研究材料的缺乏在序言中如此写道:“《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纪》、《明史稿》、《明会典》这一类常见的书籍,固然可以到手;但是重要的材料如《明实录》,就正是一部不能轻易看到的书,除了间见征引以外,竟无从利用,不能不算是一件遗憾的事。主要的史料仍是《张文忠公全集》四十六卷。”众所周知,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手资料,朱东润先生“以本人底著作,为本人底史料” ,在资料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的为我们奉献出这样一部精品可谓难得。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虽多,但是像张居正那样划时代的人物,确是很少。但是张居正的一生,始终没有真正得到世人的了解。正如书中所述“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善之者将其推为圣人,恶之者将其斥为禽兽。其实,正如朱东润所说张居正“他只是一个受时代陶镕而同时又想陶镕时代底人物”。

张居正两岁识字;五岁读书;十岁通六经大义名满荆州;十二岁荆州投考补为府学生;十六岁再应乡试中为举人;二十二岁入京会试中二甲进士,入翰林院,按约定俗成此时张居正已是宰相储备人选,可谓大器早成。在张居正入翰林院的时候,多数的进士们正在讨论怎样作西汉的文章和盛唐的诗句,而张居正的注意力却已经集中到实用上面,开始关注的是如何治理这个百孔千疮的社会,开始观察和适应官场复杂而凶险的斗争了。进入翰林院不久,他就经历了夏言和严嵩底斗争,不断的政治斗争中,张居正在那揣摹着:他知道在怎样的环境里,应当怎样维护自己。他也知道,在学习的期间,应当怎样地从容缓进。他和蜗牛一样,正在或左或右地,伸出触角,寻觅政治上的支援。

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25岁,是翰林院编修,还是一个清衔,没有实际的政务。这一年,他却上书《论时政疏》(奏疏十二)首指臃肿痿痹之病五,继陈血气壅閼之病一。《论时政疏》充分地表现居正的政治才能,他尖锐地指出了当时政治的症结,然而却没有得罪世宗,也没有得罪严嵩。这便和杨继盛、海瑞不同。然而此次上书却没有得到回应,自此张居正只是再埋头于朝章国故的探索,对于时政,便不更置一辞。蜗牛底触角伸出了,但是觉得空气不利,于是迅速收回,这也显示出几年翰林院的摸索,张居正的政治智慧与敏感性都有了很大提升。他在翰林院默默地磨练着自己,积累着政治斗争经验,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在亦师亦友的首辅徐阶的提拔下,张居正步入内阁高层。后来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合作,终于一举夺得首辅,但这种行为也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张居正为宰相之杰,“性沉深机警,多智术”,当政有毅然决断专行的魄力。当政十年,实行"考成法",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张居正传》)。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消减朝廷军费开支。并且在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张居正十年首辅,北方“虏患”已不再发生,启用戚继光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刚直处置国舅“李伟”,使得国家承平日久,国库充实,这些不得不归功于张居正。

人有时不免要受环境支配,作为一个独裁的首辅,作为声名显赫、无与伦比的独裁宰相在那样的时代也无法保证自己的“清廉”,从大历史角度来看,其处在如此的官僚体制之下,一些行为在所难免,也无法避免个人局限性。这也许是当时风气所致,但我感觉这其中也有很多无奈,有很多个人因素,也有很多客观原因。海瑞评价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甚有道理。张居正回籍葬父时排场之浩大,气势之炬赫,32人大轿,还有戚继光委派的鸟铳枪手,不仅地方官就连藩王也得出府迎接,以及张府建设之华丽,无不令人瞠目。他生活腐化,专横独裁,顺昌逆亡,排斥异己,陷害政敌,以非常的手段推行改革,这是那个时代政治家的宿命。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在那样的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位政治家,而这样的一位政治家也必须“服从”于那个时代。

当然,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改革措施真正实施起来并没有达到先前理想的效果,如“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反而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张居正虽然深知百姓疾苦,然而太过“书生化”、“理想化”很多举措实际操作起来,却适得其反。黄仁宇认为张居正十年首辅生涯,仅仅刚把问题看清楚,他的一套改革方法使文官们感受到极大地压力而不能成功,而且招致死后的清算。他的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明末严重的土地兼并,官僚的腐败,也就是在那种大历史环境下,无论什么改革体制不改都无法成功,更何况他的操之过急并不完善的改革方案,其实际操作效果可想而知,其最终的结局也是必然的。

张居正以“得失毁誉关头若不打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的勇气义无反顾投身改革,着实令人敬佩不已。可悲的是,正如当年明月讲张居正“改而不革”,在固有体制下进行改革,固然权倾朝野,他也是一名“臣工”而已,最终改革的成果人亡政息,并且祸及子孙。张居正改革十年所积累的财富和相对安定的局面被打破了,又回到原来那混乱不堪的状态中。而张居正身后留下的,是无限的恩怨和不尽的是是非非。

朱老先生在本书结尾写道“国家不是一家一姓的事,我们追溯祖先可歌可泣的史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我想,朱先生写此书时正值国难当头,在那时的战争环境下呕心沥血写下此书,也是在告诫所有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自由不懈奋斗,要选择一切途径报效国家。因为“国家不是一家一姓的事”,需要所有中国人一起努力共同去创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