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鱼牛”童话的启示
(2010-05-19 08:39: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读“鱼牛”童话的启示
蛟河市机关幼儿园
于威
在市进修学校教师培训学习时,老师讲到这个故事,我觉得说的非常有道理。
德国有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故事。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这个故事给我们许多启示:
1.“道听途说”是不可靠的,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才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常言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鱼依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头脑中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由于鱼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感知经验,所以其脑中牛的形象在客观上是错误的,与现实中的牛是不符合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习惯于依据“道听途说”来的东西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人爱说长道短,有些人也喜欢听那些“经过别人头脑加工过的信息”,往往影响了自己的情绪,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所以,我奉劝那些“传声筒”以“少说为佳”;也请那些喜欢“听”的人,不要“偏听偏信”。
2.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经常听到我们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和你讲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还是出错呢?”“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同样,学生的学习也依赖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不是老师传授给我多少我就能够接受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学生脑中才不至于出现更多类似“鱼牛”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活动;而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并内化为自己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过程。教师的教育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