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正略咨询
正略咨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697
  • 关注人气:43,7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构性基础”加“市场化要素”——汉能控股逆势加速,三大条件决胜江湖

(2013-06-04 15:34:52)
标签:

财经

“结构性基础”加“市场化要素”

——汉能控股逆势加速,三大条件决胜江湖

/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 徐昂

如果说2010年以前的中国光伏行业是蓬勃扩张华丽外衣之下,“市场、技术两头在外的困局”;那么到了2012年,这就变成了资金断链哀鸿遍野之后,“困局难破的残局”。在这个“残局”中,汉能控股作为中国民营清洁能源企业,不仅没有出现“被扶植”、“被救济”的局面,反而能够在意大利赢得大规模订单、在德国收购老牌光伏企业Q-Cells旗下子公司,在海南、山东的制造基地顺利投产,展现出海外强势整合、本土逆势扩张的态势。

这种“逆生长现象”的背后,不单纯是所谓的“全产业链”效应在发挥作用。因为全产业链模式,并没有改变全球“光伏寒冬”下,英利中国的财务亏损;也未能挽回赛维LDK引入国资艰难为继的命运。从汉能控股自身特点来看,其决胜江湖的三大条件,分别来自于业务结构、市场资源、技术牵引。其中,公司的业务结构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提基础,市场资源和技术牵引则是背后的两大驱动要素。

一、           业务结构

从横向上看,汉能控股定位于广义的清洁能源行业领域,对公司整体业务结构带来了优化空间。以水电为代表的传统清洁能源,在转换成本、技术成熟度方面具有优势,在经济下行周期体现出更强的抗波动性。以光伏为代表的新型清洁能源,在长期市场培育、政策支持引入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经济上行周期,更容易引爆规模性增长。这种结构性业务配置,提升了公司在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的盈利性与抗风险能力。

在从纵向上看,依托于薄膜技术路线的全产业链结构,也更符合国内市场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需求特征。我国的民用、商业建筑,更多体现为高层楼宇,适合基于玻璃幕墙等载体,引入薄膜发电系统。同时,长三角、成渝等城市带,每年受长时间阴雨天气影响,也不适合大面积引入晶硅发电系统。因为后者需要更强的日照条件才能产生能源转换。

此外,汉能采取薄膜技术路线,也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晶硅技术路线下产业链切割过细、中国本土厂商困守利润微薄的电池、组件环节的窘境。薄膜技术路线区别于晶硅技术路线最大的特征,即在于产业链结构简单,从原材料到集成系统几乎是一体化生产,完全集中在同一厂商完成,避免了产业链高度切割后,高利润环节受制于海外的风险。

二、           市场资源

作为一家非上市企业,汉能的市场操作尽管不那么足够的“透明”,但其拓展脉络依然明显带有“政府合作”的色彩。从二三线地区渗透、合作,逐步扩展,汉能的市场开发,一直就没有离开过地方政府的身影。

众所周知,受成本、技术条件限制,光伏产业从诞生的一天起,就打上“政策扶植”的烙印。市场的获得、政策的支持,是其得以长期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说汉能控股依靠业务结构,满足了产业融资的硬性要求,那么它通过各种方式的政企合作,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所融资本发挥能量的“演武场”。这与当前地方政府急于摆脱地产GDP依赖、粗放式经济增长政绩的需求一拍即合。

三、           技术牵引

长期以来,研究界、市场界对薄膜技术路线最大的质疑,就是针对其“转化效率低”、“技术路线繁杂”、“工艺不成熟”等问题。而汉能一方面依托于自主研发,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并购手段,在行业严冬实施反周期操作,快速获得海外成熟厂商的技术资源,实现铜铟镓硒(CIGS)薄膜组件15.5%的能量转化率。用技术要素,代替价格要素参与市场竞争,获得了更为强势的话语权。

总体来看,汉能控股依靠公司业务的结构化配置,控制了经济下行周期的风险影响,获得了产业融资与市场拓展的必要性条件。进而,利用市场资源的控制力、技术研发的牵引力,抓住了行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避免了多数本土光伏厂商“两头在外,中间受困”的产业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