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驯服中国企业“走出去”路上的又一个拦路虎
(2010-04-27 17:43:40)
标签:
财经 |
如何驯服国际并购途中的“拦路虎”——外国工会?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这个案例似乎忽略了一个群体 —— 工人。或许有人会说,融资并购,只要有钱就行,为何还要考虑工人?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最近的一条新闻:在北京建龙集团收购吉林通化钢铁之后,刚派驻于通钢的总经理,被上万名工人包围后,被人殴打致死。对于工人来说,工作是他们的命根子,失去了工作,等于塌了半边天;公司并购重组,对他们的影响可大可小。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从建龙通钢的极端事件来看,如果工人的利益受到了侵害,难保不会引火烧身。因此,工人的问题是并购中不可忽略的一大环节。
相对于国内,那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和挑战加剧,与外国工人、工会交手的难度则更上一个台阶。众所周知,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便栽在了工会上:韩国的工会较为极端,敢和警察火拼,西方不少投资人都尝过其苦头,但上汽收购时似乎并不重视这一点。结果,上汽收购后,原定的生产计划遭到了双龙工会的强烈反对,工会封锁工厂大门、阻止股东开会,并发生肢体冲突……最终,上汽以损失31亿元惨痛收场。
外国工会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遇到的一条拦路虎,如何才能驯服它?在此,笔者以亲历数十个国际并购项目的经验,抛砖引玉,为诸位读者提供一些与“老虎”过招的拳法:
1、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相关法律及行业规则,避免“想当然”的决定。台湾明基在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后,意图把部分工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遭到德国工会反对。由于德国工会在企业董事会上具有保留席位,再加上其它一些客观原因,转移工厂的计划就此泡汤。中外有别,在国际并购时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量化人力资源改革方案,制作详尽的成本预算。笔者经历过若干个中资及外资的海外收购人力成本预算,发现中资的预算较为简单,这是由于决策者过分依赖于经验,因而容易导致在海外新市场的收购判断失误。相对的,外资在陌生领域制作预算时,对每一条重要假设都会进行仔细详尽的调研。如此这般的人力资源预算才是真正有用的,能够避免不少经验主义的错误,中资可以学习借鉴。
3、通过一定渠道向工会传达友好信息,或是给对方洗脑。之前,有外媒传中国公司有意收购沃尔沃,却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就收购后的工人利益保障与其明确沟通。沃尔沃工会立刻向政府施加压力,提出反对意见,结果政府不得不强制在方案中加入解决工人利益问题的条款,包括对工厂关停并转的限制等。因此,光与被收购方股东谈判是不够的,还需同步与工会协商沟通。
4、注重收购的时机和区域。金融危机下,各国政府对工人的保护相对减弱,但这并非一概而论。如今,奥巴马政府已在为下届连任铺垫,较为注重工会的看法,因此,现去美国收购企业时要注意对方所在的选区;若处于奥巴马归属的民主党没有绝对优势的选区,便要特别留意工会的反应。
5、避强击弱,另辟蹊径。中小企业的工会力量和声音一般较弱,不如历史较长和蓝领工人居多的制造企业工会力量强势,中资可选择这种企业作为海外收购的切入点;其次,白领较多的新企业,即使有工会,谈判余地也较多;此外,并购方可以考虑在当地另外建厂,重新聘用员工。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但需要进行常规尽职调查,还要考虑工人工会等相关方的利益;中方投资人决策前,需根据当地情况具体量化运营管理成本,主动排解对方的怀疑和担心,防患于未然。当然,外国工会行为受制于当地法律,罢工等行为不可随意,只要中方能够做到面面俱到,自然能够驯服外国工会这只桀骜不逊的“老虎”。
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该文章已发表于《当代经理人》2009年9月刊,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市场部,010-5908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