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挖掘《工具中的智慧》

(2016-04-19 09:08:15)
标签:

steam教育

育儿

科学

分类: 小小牛顿
http://s6/mw690/001OnkKogy711JyO7pH05&690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加古里子的科学绘本系列,但是现实中看科学绘本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阅读时没有对应的思考或者实验场景,科学绘本往往看起来比较枯燥,不太容易引起共鸣,比如这本《工具中的智慧》。这本书从人类祖先使用棍子开始,再到石头、骨头、藤草等,并延伸到家里、工厂里形形色色、更多更复杂的工具,最后文章才点名主题:工具本身都是人类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创造出来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最初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感觉只是在用诗歌化的重复语言单纯的讲述工具的变迁历史而已,要说看完真能体会到工具中的智慧,那实在是有点溢美之词,至少看完这本书后好长时间,我都记不得家里有过这本书。反而是这几天在思考如果通过讲述数理化的发展史来进行各学科启蒙教育的时候,感受工具的伟大之时,赶紧上当当网搜索“工具绘本”之类的关键词,才发现这本《工具中的智慧》早已收藏家中很久,也再次体会到加古里子创作这本书的别具匠心。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以科学史为脉络,想象着和前人对话,想象着他们是怎样思考和解决面对的困难与问题时,我们才能明白人类知识是怎样一步步积累传承的。从小到大,我们的学习模式都是平淡的,都是“正确——正确——正确”模式,老师先讲正确的理论,然后讲解正确的例题,最后孩子正确的做题。这样的学习模式,让我们缺失了复制知识危机(比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物理史上的量子学的突破)的机会,失去思维进步的原动力,常年累月的循序渐进训练导致的是我们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丧失。

于是,我决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和孩子再一起读这本《工具中的智慧》。首先确定“工具中的智慧”这个主题之后,我分成“工具进化”、“工具分类”、“工具作用”三个分支,其中第一个分支“工具进化”非常好办,根据《工具中的智慧》这本绘本,按照作者的讲述顺序一一列出,在这个过程中会提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棍子是从哪里来的?“、”骨头又是从哪里来的?,让孩子对天然材质的工具和加工过的工具能有个比较和区分。

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工具的分类,这个时候会想到很多工具,比如交通工具、测量工具、电动工具、软件工具等等,最开始先不做分类,只是和孩子不断联想列出来就可以。等各种各样能够想到的工具词组列出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尝试以两种方式分类,即“工具的用途”和“工具的虚实“分,这样那些能直接显示出用途的清洁工具、消防工具、文具、餐具等就可以直接归到工具的用途的下一个分支。

这个时候我想到的还有一个“机械工具",一开始也是因为看到轮轴的动画才想到探究物理发展史,继而引发对工具中的智慧的思考的。本来想从五金工具这个角度去归类,后来想到可以使用工具的动力源来分成手动、气动、电动,这样也能和物理学的分支更匹配。

最后就是讨论工具的作用了,除了省时、省力、精确、方便等等,因为我们是想结合绘本讨论"工具中的智慧“这个主题,工具的发展必然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比如当我们要测量长度必然会有尺子这样的工具,从而有了数学学科的测量,用了轮轴这样的工具也就需要物理学科的力学,用了钢质工具就需要化学学科的冶炼。类似这样工具和学科发展的关系,可以列出很多。

借助思维导图,我们不仅完成对绘本《工具中的智慧》的梳理,而且联想出更多生活中的工具,对科学史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从而挖掘出工具中的智慧,这或许就是加古里子要创作以工具为主角的绘本的初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