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叫卖声 消逝的岁月
(2016-09-22 11:43:56)
标签:
孙悟空绱鞋岁月风风雨雨留声机 |
分类: 朝花夕拾 |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小巷就是个流动的市场。只要听到不同的叫卖或不同声响,你就知道什么样的小贩走街串巷了。
磨剪子镪菜刀的,他们一般不吆喝,而是吹一声一长一短,非常短促的喇叭。卖冰糖葫芦的,往往用纯正的天津话:“糖堆儿——”;卖针头线脑的货郎,总是有节奏地摇晃着拨浪鼓。与普通拨浪鼓不同的是,在扁鼓的上面还连着一个小铜锣,当鼓柄快速转动时,拴在鼓边、锣边的小槌儿就有节奏地打响小铜锣和扁鼓,发出非常悦耳的响声。小孩子们无论是否买东西都被鼓声所吸引,跑出来观看。货郎车的货架上物品繁多。既有缝纫的针线等生活日用品,又有气球、万花筒、水枪等小玩具,还有漂亮和纽扣、发夹等。
卖糖人的来了后,同样会吸引许多儿童。小贩推着自行车,上面有一个架子,装满各种颜色的面,他先用一块颜色搓揉,又增加另一种颜色的面,这样揉揉,那样弄弄,一会儿,一个个形象生动的面人出来了。有时,他还会根据顾客的要求,用面捏成诸如孙悟空、文臣武将等各种人物。他还可以将熬好的糖稀吹成泡,然后靠熟练的手艺将糖泡捏成各种形状的人物。可以说他们就是民间艺术家。
冬天的晚饭之后,经常可以听到叫卖酥蹦豆和青萝卜的。如果是听到清脆响亮的“嗡儿——”的金属声,那是剃头匠发出的,意味着理发师傅来了。
“绱鞋、迫鞋——”当时,多数家庭都是自己做鞋,但自己做的鞋没有“型”,而且比较紧,一般需要由绱鞋店铺进行加工。所以,绱鞋、迫鞋生意应运而生。挎着提盒收取和发送的人,定期来到街上,取活或送活,没有任何凭证。那时的民风纯朴,商家经营靠的是信誉。
修理雨伞和锯锅锯碗的,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逝了。
失去的岁月,挡不住的记忆。多年来对小巷、小院的回忆总是挥之不去。它承载了我许多甜美的记忆;小巷是一种文化,见证了一个城市的风风雨雨。小巷的叫卖声,是城市的记忆,记载了当年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多想停一停时光的脚步,让留声机里的故事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