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公务人员的待遇到底高不高?
(2016-06-18 21:08:48)
标签:
海瑞俸禄朱元璋雍正广东 |
分类: 历史片刻 |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感叹“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明代官员很穷,明代的俸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定下来的,后来成为有明一代的定例。朱元璋也认为,他给官员的工资是够他们养家糊口的,甚至可以算是优厚的。那么,明朝的工资标准到底高不高?
先看朱元璋的理由。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朱元璋颁布了一份反腐教材,叫做《醒贪简要录》。这份教材详细记载了朱元璋制定官吏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明代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明代的一石米大约是现在的155市斤,按现在一斤米值2元钱算,年薪大概是32万元。由此可知,朱元璋在制定官吏工资标准时,认为官员“若将所得俸禄养家,尽自有余”。
在明代,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副总理一级,一个大国总理,年薪32万元不能算高,但也不低了。朱元璋当时制定的官吏工资标准绝不像顾炎武等人所说低得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明代官员生活拮据又是事实。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俸禄标准执行不到位、物价上涨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这些,而在于中国古代的家庭制度,特别是妻妾制度。
以七品县令的工资标准而论,月薪是7.5石大米,年薪只有90石,与一品官员的月薪差许多。若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评价方式,一般可以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来评价一个人的生活水准,照明清时代的通常说法,一个人吃饭每天需米一升,每月需米三斗。中国古代的家庭人口数据则显示,每户平均是4—5人。县令月薪7.5石米,假如其一家是5口人,那么吃饭每月需米不过1.5石,仅占月薪的20%。那么,按恩格尔系数计算,工资可以使县令一家处在系数≤40的水准,因此他虽然算不上很富裕,至少也应该处在富裕水平。
以海瑞为例。海瑞任淳安县令一职的时候,工资经七折八扣,实际领到的是12石大米、27.49两银子和360贯钞。钞很不值钱,可以忽略不计。仅以12石大米、27.49两银子来计算,它能不能使一个五口之家过上相对来说还过得去的日子呢?
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表明,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30两银子,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
有学者曾推算过清代江南人的年生活费支出,大致情况如下:
1.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15石~18石(以常年米价1石值银1两为准,约需银15两~18两)。
2.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约银7两。
3.全年每家用布支出约银3两。
4.燃料每年支出约银3两。这样,全年生活费支出为银30两左右。
以海瑞的年薪,一家的生活不应该出现困难。那么为什么海瑞连两斤肉都买不起呢?原因主要在于:海瑞家人口多,与老百姓一家五口没法比。
海瑞在淳安的时候,除了老母、妻子之外,还有两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加上家仆、婢女,可能还有奶妈,总共有十来口人。十来口人用这些工资,生活就不免拮据了。因此,明代官员哭穷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工资低,而是因为家口庞大。
明清时代官员工资显得低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娶妾制度。海瑞75岁去世的时候,身边有两个小妾。明清时代纳一个小妾不会少于百两银子。这大概也是海瑞身居二品官员(都察院右都御史)而死时没有多少银子的原因,否则凭工资和他相对节俭的生活,是不应该如此的。
除此之外,那时的官吏不能像老百姓一样生活,大官们要买房子、养仆人、置仪仗、请客吃饭、给皇上和太后送寿礼等等。仪仗、轿子、服装费、门卫等开支,全部需要从官员的俸禄里扣除。国家从来不为此埋单。
明代一个正二品的六部尚书年薪才纹银152两,清代的一品大员也才180两,这点俸禄够做什么?他们要想致富,当然要靠地方官“孝敬”了。而地方官员的钱从哪里来?不是贪污就是受贿或者搜刮民财。这是古代官场多年形成的生态规则,是官场潜规则。除非你能够洁身自好,永远甘于贫困。
相传,雍正年间,内阁里有个小办事员(供事)蓝某,上班做事很努力。雍正六年(1728)元宵节晚上,同事们都回家过节去了,只有他一个人留在机关里,对月独酌。正喝得带劲,突然,一个冠服华丽者闯了进来。蓝某当他是巡查的内廷值班官员,忙站起迎接,还请他一起喝酒。
来者欣然就座,问他当的什么官。蓝某说:“不是官,是小小的供事。”来者问了他的姓名后,又问具体做哪些事,有多少同事,都上哪去了。蓝某说,供事管收发件,有同事四十余人,现在都回家过节了。
来者问:“那你为什么留在这儿?”蓝某说:“朝廷公事甚重,若人人自便,万一事起意外,咎将谁归?”来者又问:“做供事有好处吗?”蓝某道:“将来差满,有希望选一个小官做。”来者问:“小官有乐趣吗?”蓝某笑道:“假如运气好,选做广东河泊所的所官,那就有大乐趣了。”来者不解:“为什么称大乐趣呢?”蓝某道:“那个河泊所近在海边,舟楫来往,多有馈送呀。”来者听罢连连点头,又喝了几杯,才告别而去。
一夜无话。
第二天,大臣们去金銮殿上早朝,雍正和大家谈完公事后,忽然问道:“广东有没有河泊所?”大臣们说:“有啊。”雍正道:“给内阁供事蓝某补授河泊所官。”大臣们磕头领旨。
退朝后,大家都惊诧莫名,还从来没听说皇上“钦点”河泊所官的,何况那么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供事姓名,又怎么会让皇上知晓呢?于是,大家托一位小太监仔细打听:原来,昨天晚上那位去内阁查夜的人,就是雍正皇上。
一会儿,皇上钦点蓝某为广东河泊所所官的圣旨,被送到内阁。蓝某领旨后,竟喜得摔倒在地,他的同事们也都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