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收徒与“好为人师”(下)——对《西游记部分故事的解析(二十六)
(2013-10-06 20:47:29)
标签:
内心西游记偏差三法印比丘杂谈 |
分类: 西游研究 |
佛祖释迦牟尼在两千多年前就悟出了觉悟之道,他诲人不倦,讲了四十九年法,已经将证得觉悟的方法毫无保留地告诉给弟子们,只要严格按照佛祖的教诲去实践,去努力,就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根据《长阿含经》十一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晚年得了一场大病,巨痛异常,幸好以他的定力,克服了肉体的痛苦。他的常随侍者阿难见佛祖的色身,已经衰迈,加上老病的袭击,心忧入焚,他请佛祖召集弟子作最后的说法。佛祖说了如下感人的话:“阿难!可说之法,我已经都说了,比丘们还有什么期待的吗?对于完人的教法,已没有瞒着弟子而藏在教师手心之中了。我仅持僧众,作为僧众的同事道侣,我不摄僧众,所以,对努力向上的僧众,还有什么教令的必要呢?阿难啊!我已经八十岁了,涅槃之期也迫近了,就象旧车,靠维修仅能保持利用,我也是以方便之力,留住少许的寿命;只要除去一切妄想,住于无念无想的境界,身心安乐,了无苦恼。所以,阿难啊!归依自己,归依法吧!光照自己,光照他人,所谓归依自己,归依法,就是观自身以积精进之功德,以除贪爱烦恼。阿难!人能如此,可称为我的真弟子,堪称为第一学者了。”
小说作者在另一个层面,告诫修行的人们在修禅过程中,妖魔、妖道肯定会出来干扰修炼者参禅,影响修炼者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即是所谓的“盗道缠禅静九灵”。这个邪魔的纠缠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自己思想的偏差引来的。佛祖多次对弟子讲,佛如恒河沙数那样多,魔也是有恒河数那样多,众生也有恒河沙数那样多。
我们在第三章第二节 “孙悟空的寓意”已经讲了,孙悟空实际上就是人心。而人心就如同一只顽皮的小猴子,跳动不已。若要定住自己的心,达到禅定的境界,是需要经过一番刻苦磨练的。若要进入禅境,就会受到纠缠。所以小说第90回回目是:“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坐禅为什么会出现“缠”的问题?谁缠了修行者呢?小说里妖魔缠住了唐僧师徒。其实,没有妖魔能缠得住修行者,只是由于修行者自己放不下执着,自己把自己缠住了。
佛经的三法印“有受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其中“有受皆苦”的“苦”字,便是我们要讲的“缠”字。因为被缠,所以有苦;是谁被缠?是“我”被缠。如果有“我”,便不得自在。一般人不明白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于是就被各种烦恼缠绕得无法脱身。
如何克服修炼过程中“缠”的问题。如何克服修炼过程中的种种杂念,可以用止观法。止是停止的意思。要系住纷乱的思绪,第一要意守丹田。把意念系在下丹田处。如果没有了杂念,又容易沉睡,所以要用观字来防止沉睡。观字包括“三观”——空观、假观、中观。
空观:想一想宇宙一切事物,大至天体世界,小至个人、原子都在不断变化、发生、发展,以至死亡,用自己的心思去看其中的空洞景象,就会有一种超然的感觉。假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缘分离即无杂念。因此不要追求内因外缘。中观:不紧跟空观,也不紧跟假观,心中无依无靠,一尘不染,对一切物质享受不动心,光明磊落。这样就使内心达到稳定的境界,抛弃一切杂念,最后进入空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