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的解析(十二)——金兜洞故事与“物质贪欲”(下)
(2013-02-21 21:11:29)
标签:
西游记菩提树佛祖贪嗔人性弱点 |
分类: 西游研究 |
佛祖在世时,就曾有个别比丘破戒的问题,佛祖为了僧侣团体的纯洁,制定了律,律是释迦牟尼约束弟子的行为规范。它与经、论一起,构成了佛教三藏。佛祖在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之前,曾告戒弟子:在我入灭之后,你们要做到四件事:第一,以波罗提木义(戒)为师。由此可以看出戒律在佛祖心中的位置。
其实,人有欲望并不算错,欲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动力。只要合法合理,正常的欲望无可厚非。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吃要喝,要生存,需要知识文化,这是人类共有的欲望。要实现这些欲望,有个基本原则,就是遵守法律法规,不能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否则就是犯法,就是私欲,就是贪念。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身外之物的追求是越来越强烈了,这种追求一方面刺激了社会财富的大量生产;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有人甚至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和物质,比如贪污受贿、骗抢偷盗等等。如果单靠国家的法纪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外部约束是相对消极的方式。个别人抱着“逮着是你的,逮不着是我的”侥幸心理,总认为逮着的是少数,所以贪污受贿案曾出不穷。在完善法律约束机制的同时,关键是要让每个公民树立高尚的道德操守,靠内心的力量自觉遵纪守法。
当然,彻底祛除贪嗔之心并不容易。除了圣人,谁能没有一些贪心和怨恨之心呢?只不过有人重些,有人轻些。在一般人看来,人有一些贪欲,只要控制住,不让它泛滥,这不算什么问题。对修行者来说,贪欲必须断除。贪嗔痴是三毒,是修行者的障碍。愤怒与贪欲看似互不搭界,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其实,嗔多来源于贪。人常经常会为了争夺一点小小的利益,发生利益冲突。贪嗔痴正是心在追境逐物时幻生的。在物欲横流的年代,物质文明的诱惑太多,所以要出离很难。但修行就必须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而想开悟,那是外道,不是佛法。
禅者所要的“离欲”就是要离弃私欲,离弃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有了出离心,能够做到知足和宽容,便可以预防贪心的发作。不知足,就是贪。贪心不发作,就不会过于执求身外之物。这样嗔心就很难生起,久而久之,人就会变得心平气和、泰然处之,才能一心一意修行。修行参禅的人,因为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明白自心本空、自性本净,从而明辨是非,所以大多能知足,根除了痴心。
小说曾多次次描写,孙悟空帮助一个国家或一个村庄除掉妖魔后,国王或村民拿出许多金钱和礼物酬谢他们,包括高老庄收猪八戒时,八戒的老丈人。但唐僧全部婉言谢绝,就是遵守佛教的戒律。
当孙悟空千辛万苦从金兜洞解救出众人,唐僧说道,早知不可出圈痕,那有此杀身之害。悟空对大家说,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却教你受别人的圈子。这句话寓意着:修行者如果打破了戒律,就受到魔障的控制。
我们在第一章已经介绍,释迦牟尼成佛前,在菩提树下冥想的7天里,曾接受了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严峻考验。当他要抛弃一切人间欲望之时,欲望的火焰却更旺更盛起来,充满了对情爱、生存和愉悦的渴望和回忆,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求上进的根源,也是苦难的源泉。因此,当人们要和这些东西告别的关头,它们会猛烈地在心中浮现出来。这种景象,使释迦牟尼感到困惑。可是他终于在智慧的决断之下,突破了人类的最后弱点,战胜了心魔,登上了人类智慧和人格的极峰。由此看来,不要说是凡夫,即使是佛祖释迦牟尼都会经历这些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