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的解析(八)——四圣试禅心的寓意(下)
(2013-01-10 21:36:58)
标签:
境界故事情节寓意禅心部分杂谈 |
分类: 西游研究 |
至于《西游记》为什么将“八戒”解释为持斋把素的“五荤三厌”,笔者不得而知。但佛教因主张不杀生,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与我互为父母、兄弟、夫妻、儿女。六道轮回,今天人所吃的牛羊猪肉,很可能就是故去的人轮回转世到畜牲道所致,所以虔诚的佛教修行者是反对食用动物蛋白的,并且认为食素有助于增长人的慈悲心。佛教《楞严经》、《楞伽经》则明确提出,学佛者必须食素。
对于一些游牧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所限,物产不丰富,不能生长稻谷、蔬菜,只能依靠肉类补充能量,维持生命,他们则不受此例的约束。另外,作为僧人,如果是到住户去化斋,当然不能挑三拣四,要求施主做什么饭食。实际情况就是施主给什么饭食就吃什么,此时如果食肉,也不在禁忌范围。当然,最早佛教所戒的“荤”不是指肉,而是指象大葱、大蒜、韭菜这类刺激性植物。佛教戒荤与戒酒一样,怕修行者吃了这些刺激性植物后会乱性,容易使自己的行为失控。从《西游记》描写看,唐僧师徒(包括猪八戒在内)每日斋饭全部是素菜。
猪八戒初遇观音时,观音菩萨告诫他不应再伤生造孽,八戒说,“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他的凡心并没有断除,害怕一旦皈依佛门,过艰苦的修行日子。
小说里描写,悟空明知是佛仙点化的一座庄院,却不敢泄漏天机。唐僧、悟空和沙僧抱定了修持之心, 已经脱出凡境,具有禅性,情愿放弃富贵,他们明知前方并不是一条通天大道,要经过艰苦的磨炼,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到达西天,但内心都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当他们看到四位大菩萨“化成美女在林间”时,眼里都是菩萨;八戒六根未净,色心未泯,所以他见到这些菩萨时,眼里都是美女。本能欲望膨胀,惹来灾难,被束缚住了。这是就“八戒无禅更有凡”了。束缚猪八戒,警示所有的取经人必须静下心来修佛求法,不可生出任何妄念。如果有妄念就无法得到正果,还会在今后的路上遇到重重艰难险阻。
《西游记》所要表达的,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就是禅的体悟与修证。一个人觉悟真性后,并不能彻底断绝所有欲望和杂念。坐禅看似很容易,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抛开各种杂念,进入禅定如如不动的状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西游记》中唐僧之所以总会遇到妖魔,说明他在修行过程中,仍然有纷来沓至的杂念侵扰,正是这些杂念,才幻化成妖魔,千方百计阻碍唐僧的西行之路。作为一个禅者,主要是调心,像孙悟空的紧箍咒那样控制自己的心,离弃私欲和杂念,绝不能让欲望和本能为所欲为。修行的人关键要跳出本性的“性海流沙”,远离各种欲望,将七情六欲清理得干干净净。离欲是心的事情,心内做不到,欲念不断,也离不了欲。内心有欲望,就会有各种杂念,就会出现各种妖魔。只有心性清净了,去除了各种私欲和杂念,内心没有任何执着和牵挂了,就达到了阿罗汉的境界了,就明心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