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次登泰山

(2012-08-12 16:47:23)
标签:

秦始皇

中天门

缆车

泰山封禅

南天门

杂谈

分类: 旅游记事

早就想再一次登泰山。之所以喜欢泰山,不仅因为它被称之为五岳之首,泰山多松柏,郁郁葱葱,更显庄严与雄伟、又多溪泉,所以巍峨中又不乏灵秀,确实是游览的好地方。而且,泰山离天津仅400多公里,往返非常方便。

8月8日,我们一行来到泰山脚下。因导游考虑到游客的年龄和体力,建议我们从中天门乘缆车到南天门,下缆车走到玉皇顶。如果愿意走下山,就回到中天门,再集合坐小公交车下山。如果嫌累,就来回乘缆车。车上的游客大都选择来回坐缆车。我说,我和女儿从玉皇顶走到中天门。后来,又有9个游客也选择这个路线。

这是我第四次来泰安。曾两次登上泰山顶,但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登山。都是先乘车到中天门后,坐缆车上南天门,然后再走到玉皇顶。一次是1987年,一次是1992年。

1987年那次登泰山,是我和同事去无锡出差路过泰安,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只能采取我提议的这种最省时的登山途径。这种路线虽经可以经过泰山多数景点,但没有爬山总是个缺憾。而且,当时由于没有经验,自恃年轻,又急于赶路,结果从南天门到中天门我们一路小跑,不到30分钟就来到中天门。结果小腿挫得生疼。当我们在第三天到南京中山陵游览时,下山成了一种折磨了,只有脚一着地,小腿肚子就疼得受不了。

1992年那次全家登泰山,我们乘车来到中天门后,排队等缆车。当时的缆车只有两对,一次可载乘客12人,1小时只能运送72人。我们不是旅游团队,没有优先权。旅行社组织的团队到此不排队,直接登缆车。所以我们在中天门整整挨了3个小时才登上缆车。还没登山已经非常疲倦了。

从玉皇顶下来,我们一家三口沿着最经典的登封御道:南天门—中天门—红门—孔子登临处—岱庙下山。走到红门,我们的双腿已经不由自主地打颤了。

到岱庙后,尽管我知道庙中的许多石碑非常有价值,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可是早已心无旁骛,也只能是匆匆看两眼,便回到宾馆休息进餐。这是我经历的最累的一次登山。

这次登山本来想在中天门开始攀登,然后坐缆车下来,但多数乘客嫌累,所以就否定了这个方案。我只好重复25年前的路线。

这次排队等缆车大约只用了10分种。缆车已经不是那种对开式,估计增加了近十倍的运力。

导游从南天门开始,一边给大家介绍景点,一边带领游客登顶。我们因为要走下中天门,时间要比坐缆车多一个小时,所以就提前行动,这样还可以避开照相的高峰。

此时,雾霭沿着山路升腾着飘上来,使所有的景观都变得虚无缥缈。云海给泰山顶营造了特殊的意境。这里确实成了神话中的天界,所以被称为“天街”。我们三口来到观日出方向的望海和瞻鲁台。尽管泰安也很炎热,但海拔1500余米的山顶,在青松翠柏掩映下,还是凉风习习,非常舒适。我们特别注意寻找当年照相留影的地方,如“天街”“玉皇庙”、“碧霞祠”、“瞻鲁台”、“唯我独尊”、“五大夫松”等石刻处再次拍照,以便与过去的留影相比较。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30余级。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是泰山最漂亮的景观之一。尤其是从“升天坊”到“南天门”这段,最为险峻高耸,也是爬山者最艰难的一段。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似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当然,如果游人不注意,或根本没有想象力,是很难发现这一景观的。

自古以来,历代帝王都有泰山封禅的传统,甚至亲登泰山祭拜;包括秦始皇都曾来过泰山。秦始皇在登泰山途中忽遇雷阵雨,急忙躲在五棵松树下避雨。天晴后,秦始皇认为这五棵松护驾有功,封为“五松大夫”。另外,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同样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因此使泰山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在十八盘上路,我曾遇到一个东北籍的女游客,一边登山,一边用东北口音发着牢骚:“这是谁出的馊主意,非让往上爬。”显然这也是个团队,她累得实在够呛。登山的许多游客即使没有携带着什么背包,仅背个相机带瓶水,在十八盘个个累得气喘吁吁。只好走几步站在石阶上歇一会。真所谓“上山张嘴,下山挫腿”

我们下山当然要比登山省力,但如果我们爬山,沿途的美景可以一览无余。而下山观景则大打折扣。我们不时要停下来欣赏沿途风光。还要转身选择好角度,摄影留念。

走到中天门,女儿说,下次自己来泰山,一定要登一次山,真正体验一下登泰山的全部感受。如果旅游不想走路不想出汗,光想坐缆车,那干脆猫在家中算了。这也是我第三次登泰山留下的缺憾。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第三次登泰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