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的基本理论(一)“四圣谛”和“八正道”

(2012-03-04 21:36:13)
标签: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佛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

以佛陀为例,从原始佛教的本意上讲,他与基督教对世界的认识截然不同。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宇宙的造物主和救世主。而佛陀只是一个“觉悟者”。佛不能创造世界,而只是如实地觉悟到世界的真实;他不能拯救世界,而只是用自己觉悟到的真实去教化民众。他是引导人们的导师。他没有基督教那种“神之子”的品格。释迦牟尼本人也不承认自己是神,他活着时候,以及涅槃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僧徒们也没有把他当神来膜拜。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是无神论。人们信仰他,崇拜他,是把他当作一个模范,希望像他那样觉悟真理,达到他的境界。成佛不能寄托在超然于人生,神通广大的天神,而是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后来佛教的发展中,佛陀逐渐被神圣化和偶像化,增加了许多神奇的色彩和无穷的法力神通。

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觉悟,究竟是彻悟了什么真理呢?应该说他发现了人生的奥秘,发现了烦恼产生的根源和解除烦恼的办法。他悟出了十二因缘,最后破无明,六通显发。对于初次接触佛学的读者说来,十二因缘理论可能一时不好理解,而本书又不是专门介绍佛教知识专著,因此对十二因缘暂不做阐述,只用浅显的语言对佛教教义作一个交代,以便加深读者对《西游记》这部小说的认识。就是最简单地说,十二因缘理论证明了人类苦恼的根本——无明,也就是不明白世界的真相。明白了事实真相,也就一切释然,不再烦恼了。所以,也可以将佛教教义主要内容概括为 “四圣谛”和“八正道”。初次接触佛教的读者,可能对“四圣谛”和“八正道”仍然不好理解。这没关系,您可以一面看佛教理论,一面慢慢看后面的故事。后面的故事会不断地诠释这些佛教基本理论。当读者把本书全部读完,对佛教基本理论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再回过头看这些理论就容易理解了。因此,我们先概括地介绍一下佛教最基本理论。

佛陀的证道,就是证实了人生真正的道理及原因、来历,并含有人生的目的、真理等一些哲理在内。人世间的忧、悲、生、老、病、死、轮回等苦患,以及产生苦患的因由,灭除苦因的方法,灭除了苦因,便不再接受苦果的生死,达到不生不死,即是永恒的、真实的、绝对清静的涅槃。人只有追求“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才能断绝“苦根”。

2、什么是佛教的四圣谛?

四圣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说遍及众生界的苦恼。烦恼包括人的生老病死都,还有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等等。那么如何寻求解脱苦恼之道,就必须首先探寻造成为“苦”的根本原因,这就是——集谛。要想解脱这些苦恼,便应当断绝苦恼产生的原因,从因缘轮回中超离出来,这就是——灭谛;怎样断绝苦恼的原因,则应当通过修行正道来彻底断绝苦恼。而达到灭谛的具体途径为“八正道”,这就是——道谛。八正道具体地说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3、八正道分别是以下八种:

正见——树立正确观念。彻底明了四圣谛理,就是正见。应当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鉴定见解的正确性。这就是佛教著名的“三法印”。就是说,能够理解我们所处的身心世界和环境,确实是虚幻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幻景,自然也没有真我的实体可求;明白了无常,证实了无我,便是涅槃,便是寂静(不动心)的圣境。唯有依据这样的见地从事佛法的修行,才能真正地达到解脱的目的。

正思维——也译作正志、正分别。也就是端正一切思想,正确地思维四圣谛的理论,不使心中升起贪欲、嗔恚、害心等活动。这是清净意业(人的思维、心理活动)的功夫。使已生的恶念迅速断绝,还没有生的恶念不起,没有生起的善念生起来。

正语——就是端正一切言语,讲真语和实语。不讲妄语(谎言)、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粗言詈语)、不绮语(戏论淫词)。应当以善言劝勉,爱语安慰,直言教导,这是清净口业的功夫。

正业——也译作正行,端正一切行为,远离一切邪恶行为。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除了已婚夫妇之外的一切男女之间的淫事都称为邪淫),不用一切兴奋剂或麻醉物。这是清净身业的功夫。

正命——从事正当的生业(职业)。清静了身、口、意三业,按照佛陀的教法,远离五种(不正当的)被佛陀称之为邪法活命的职业。如诈现奇特,自称功德,咒术占卜,豪言壮语,彼此标榜等。学佛的人,应当以正常职业,取得生活的所需。因此可以说,凡是打着佛教旗号宣称自己有何种神通的人,都不是佛的弟子。

正精进——也译作正方便,努力不息地求道,不能懈怠间断,就是精进,迈向涅槃之道。

正念——就是以不净观等方法,时时忆念佛陀教法,念“我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摄心制心,使心灵不受物境欲念所动摇。

正定——禅定,专注一境,以观察“四谛”之理。循着以上七个阶段依次修行,便可以进入四禅八定。再加以无常无我,四大皆空的正确知见,就是空慧的观照,便能进入无漏清静的解脱自在的境界。就是超越了一切烦恼苦痛的系缚,住于绝对自在的境域,那是不能用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充实圆满的存在。是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