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艾孚骥
艾孚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52
  • 关注人气:6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的起源(下)

(2012-02-16 18:33:06)
标签:

罗卫国

波斯

优婆夷

比丘尼

三宝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这样,佛的弟子就不单纯是出家的男弟子,而是有四种:1、比丘。是指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出家男子;2、比丘尼。也就是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尼戒的出家女子;3、优婆赛。也译作清信士、近男士等,是指亲近三宝(佛法僧)的在家男子;4、优婆夷。也译作清信女、近事女等。是指亲近三宝的在家女子。在信佛者中,出家人毕竟是少数,佛陀也不要求自己的弟子人人出家。这些优婆赛、优婆夷虽然不直接参加教团的集体生活,却和教团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优婆赛、优婆夷却是佛的弟子中人数最多的成员。在《西游记》第98回描写唐僧师徒来到灵山,只见优婆赛、优婆夷、比丘僧、比丘尼在松林下迎接。如果不了解佛教知识的人,有可能把优婆赛、优婆夷、比丘僧、比丘尼当作神仙,其实这些都是佛门弟子。

就这样,除了在雨季的几个月里,佛陀和他的弟子在精舍或之外,其他时间佛陀都到北印度传道。有一天佛陀正在林中树下静坐,一个姑娘采集了鲜花和野果奉献给佛陀。原来,这位姑娘十分贫穷,却非常善良贤淑,敬信三宝(就是佛法僧),自己无力供养,只得采撷鲜花和野果。佛面带微笑,对她说:“一切众生,都应当随时随地出至诚心,广植善因。千万不要因为贫贱而忧愁,也不要因为轻视小小的施舍,便以为自己没有福气。姑娘从此下决心跟随佛陀以脱离凡尘和苦海,后来佛陀为她剃度。这个故事反映出佛陀主张种姓平等。他反对婆罗门教的等级观念,他曾说过:”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众生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有一定条件的,条件在则事物存;条件不在就灭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达到涅槃境界。经佛陀这样一讲,要求剃度的人就更多了。

佛祖从未将自己视为教团的统治者,教团的大众是在教法的指导下,从事修行;教法虽然为佛祖所说,却是众生自身所本来就具备的,佛祖只是悟得了众生本就有的原理,向大家指点迷津而已。因此,归依三宝的最高境界是归依自己的本性,归依使修行者达到显现本性的修行方法。

佛陀对弟子的爱护是无微不至的,佛陀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信仰等,例如度拜火教外道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以及外道领袖舍利弗、目犍连都在佛陀的教化下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既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国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阶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及担粪的尼提。总之,佛陀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去世后,因太子出家了,就从王族中推选出摩诃那摩为国王。邻国憍萨罗国的波斯匿国王想与迦毗罗卫国结为秦晋之好。可是摩诃那摩国王舍不得自己漂亮的女儿,也瞧不起波斯匿国王,便将女儿的女奴冒充公主嫁了过去。后来生了个儿子就是琉璃太子。

琉璃太子虽然在憍萨罗国贵为太子,可是迦毗罗卫国人总认为他是奴隶的儿子。有一次琉璃太子在外祖父那学武艺,竟被迦毗罗卫国人赶出国境。还把他走过的地方挖下三尺,换掉被污染的土地,琉璃太子非常生气。于是他发誓:一定要报仇。后来他即位,就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迦毗罗卫国。

消息传到迦毗罗卫国后,人们纷纷请佛陀帮忙。佛陀不忍心让本国人民遭受杀害,便来到两国交界的地方,坐在一棵枯树下,等待琉璃王的到来。当琉璃王带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国界时,他下马问道:佛陀,天气这么热,你为什么偏偏坐在枯树下?让我来扶你吧。佛陀说,国王说得对。但是亲戚之间更应当相互荫护才对呀!琉璃王回国后,他的母亲可能感到受到羞辱,便自杀身亡。这又点起琉璃王复仇的火焰。他又两次出兵,都被佛陀劝退。后来,他第四次出兵,消灭了迦毗罗卫国,佛陀再也没有劝说。从此,迦毗罗卫国新国王对佛陀佩服得五体投地。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著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槃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没过多久,佛陀病倒了,再也走不动了。于是,阿难就把他扶到两棵娑罗树中间休息。佛陀说:“看样子,今晚我就要入涅槃了。在我入灭之后,你们要做到四件事:第一,以波罗提木义(戒)为师;第二,以四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住处安住;第三,摈弃恶比丘;第四,一切经典的经首,应加上‘如是我闻’,令人证信。” 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它;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弟子们听到这里,无不伤心落泪。佛陀说完这四件事,就头枕右手,侧身而卧,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这是公元前485年佛历二月十五日午夜时分。佛陀进入涅槃,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和三颗佛牙。舍利被分成八份,由与佛陀因缘深厚的八国各取一份,建塔供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