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宇宙器界的说法(即:佛教的时空观)
(2011-09-18 19:55:46)
标签:
阿修罗恒河佛教须弥山主观唯心主义杂谈 |
分类: 西游研究 |
我们有必要将佛教对时空的认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样便于我们对《西游记》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
佛教的宇宙观是不承认字宙是上帝和神创造的,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很细微的东西凑合而成的,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如果将“缘”解释为现代语言,应该就是关系与条件。释迦牟尼解释“缘”为“此有吾必有,此无吾必无;此生吾必生,此灭吾必灭。”比如讲,有主人必有客人,有客人必有主人,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佛教讲“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既然一切由因缘而起,即不是因佛而起,所以,佛教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同时,佛教不承认上帝和灵魂,即最初的原因,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我”,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造物主”,而是客观世界本身。
佛在向弟子传授他悟出的宇宙真理时说,整个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存在。我们对空间的大小和时间长短的认识,是由于我们在无限的存在之中,自我局限于有限的存在之故。如果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当下便进入无限的存在,和整个宇宙相等。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凡夫众生?对这个哲学问题,佛回答“法尔如此”,就是说,自然就是这样的。他没有加以解释。凡夫众生并非来自宇宙的分裂或为上帝的创造,而是本身就有的,无法追究其起源。因为宇宙本身没有时空的界限,存在于宇宙中的凡夫众生也无时空的起源可求,所谓起讫和来往,仅是凡夫众生的幻觉,不是宇宙的真相。佛经说,“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世界无尽故,国土无尽。国土无尽故,众生无尽。”《华严经》常以“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来形容世界之大,无有尽头。
按照佛教对宇宙器界(是指有情众生所依持的国土和所资用的器物,也叫明器世间)的说法,一个世界是由若干世界所集成,周边各有无量大千世界。佛祖释迦牟尼在给弟子讲法时,经常用恒河的砂子作比喻。印度恒河是一条世界著名的大河。它的两岸都是细沙,佛说宇宙有恒河细沙多的小千世界组成中天世界,又有恒河砂子多的中天世界组成大千世界,比喻除了地球外,还有无可计量的天体。
一个世界有二十八层天。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大千世界名叫“婆娑”世界,又称作堪忍世界。这是说,在这片国土上的众生,堪忍三毒烦恼。娑婆世界东方有阿閦佛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世界,南方有宝胜佛世界,北方有成就佛世界等。根据《华严经》世界品所示:娑婆世界为二十佛刹世界的第十三重,是最中央的世界。有十三佛刹尘数世界围绕;而如此二十重佛刹,又各有微尘数世界围绕。虚空中之器界无量无边,重重无尽。这一点,通过如今发达的天文观测仪器,与科学家观测到的“太阳系”、“银河系”,乃至“群星”无际的结果完全一致。
佛教认为,娑婆世界如果从纵向说,共分二十八重天,分为三界:分别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是深受各种欲望支配和煎熬的生物所居住的地方。欲界范围内的众生,皆有男女、饮食之欲,故名欲界。欲界中的“六道”,分别为:天、人、阿修罗、畜牲、鬼、地狱。下面将欲界由低到高的位置状况分别作以介绍:
1、地狱。位于南瞻部洲地下。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最著名的要属阿鼻地狱(译名为无间地狱)。还有八万四千小狱位于大地上面的山间旷野,水上树下等处。地狱之王是以阎罗王为代表的十王。内设有法庭用来审判受报者,由鬼卒分掌处置。
2、鬼。居于阎罗王的统治区域,也居于世间,如坟地、黑山洞等处。在这里的众生着饥饿和恐怖,所以又称为饿鬼。
3、畜牲。居住在地面上,多半在水中。畜生道众生,包括非常广,所有飞禽走兽,爬行动物。所有卵生、胎生生物。“弱肉强食,物竞天择”是畜牲道的真实描写。
4、阿修罗。居于须弥山低处和轮围山一带。阿修罗又翻译成无端正,此道众生男丑女端。因为多嗔多忌,虽有天福,而没有天德,所以又叫非天。
5、人。主要居住在南瞻部洲的地面上。生活在四大星球上,身形和寿命都不相同。
6、天。天分为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称为空界)。
欲界共分为六层天,依次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时分天)、兜率天(知足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在佛经和小说《西游记》中经常会提到须弥山。据《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记载,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长度,一由旬相当于三、四十里),水深也是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有曲折,四面山腰是四天王天,山顶上有三十三天宫,山基有纯金沙,山的周围有七香诲、七金山。在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有四大部洲。许多佛教的造像和绘画均以此山为题材,用以表示天上的景致。
四王天居须弥山山腰的犍陀罗山,是六天中最低,最接近人世的天。此山有四个山峰,四个天王各据一峰。东方为持国天王;南方为增长天王;西方为广目天王;北方为多闻天王。四天王在中国俗称为四大金刚。四天王各有八个大将带领天王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
忉利天居须弥山山顶,又名三十三天。四方四峰各有八天,以辅佐居于中央的帝释天。在须弥山巅正中,有一个帝释天的王城。王城中为帝释天的宫殿。城外周围是四苑,苑中各有如意池,池里积满了功德水。西南有会堂,为天人讲经说法处。在佛经中,经常描写佛在忉利天说法。五趣杂居的众生则居须弥山下的诸星球上。
夜摩天昼夜不分,光明灿烂。兜率天所住天人,通体光明,能照耀全世界。将来要接替释迦牟尼佛的弥勒菩萨就在此天上。化乐天因住在此处的天人的主观欲望都能立即变成现实的快乐,因此叫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是能自由变化、自由受乐的天,他化自在王是欲界之王。是魔王波旬所居住的地方。欲界六天由低到高,每层相隔的高度距离越来越长,后两天的间隔为前两天间隔的两倍。对于欲界六天的空间大小,佛教各派说法不一。
中间为“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层天。在此范围的众生,具有各种禅定,虽有身器形色,由于他们是由业果化生,无有男女阴阳性别,但以禅悦滋养身心,已无男女饮食之欲,所以名色界。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是感受到离开欲界生活的喜乐,但是仍然有对事理的初略思考活动(寻)和细密深刻的思考活动(伺),还应加以断除;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净天。二禅是断灭“寻”和“伺”,泯除理性活动,形成内心信仰,产生神秘直觉,从而感受到禅定自身的喜乐。三禅三天:少净天、遍净天、无量净天。三禅是舍去二禅的喜乐,住于非苦非乐的境地,产生“离喜妙乐”,也就是非常净妙的静观。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四禅是进一步舍去三禅的妙乐,唯念修养功德,而得“不苦不乐”的极深感受。
最顶为“无色界”,包括四层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层天内的众生,不但没有男女饮食的欲望,也没有业果所生身器的形状和颜色。所以叫无色界。
前两界有形器,无色界无形器,无形器者就是虚空,遍布于前两界中,统为婆娑三界。此三界,即为六道凡夫所居,生死流转,盈满秽恶,所以《法华经》将娑婆世界比喻为火宅,是不安稳,令人恐怖的地方。
以须弥山为中心,山外围绕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四周有一大铁围山;其中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并八中洲(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数百小洲等集合而成。按照今天人们的理解,部洲实际是指虚空中星球而言,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就是南赡部洲。根据科学家的推断,在莽莽宇宙中,至少有百亿颗太阳,最保守地估算,宇宙中要有十万个星球有人类存在。佛经上的说法,我们先权作假想吧。
佛教认为生灵是在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牲、地狱六道之间像车轮一样随着个人的“业”而轮回,人如果在世上广积善果,可以得到福报,成为天人,但天人虽可享受福报,却无法摆脱轮回,在享受一定期限福报之后,仍然要轮回,仍属于有漏,所以并没有真正摆脱六道轮回,达到涅槃。
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国界严净第十一中,佛祖对阿难说,极乐世界具有无量功德庄严,永远没有各种苦难和烦恼。那里没有春夏秋冬四时寒暑,没有暴风骤雨,没有大小江河、丘陵坎坷、荆棘沙砾。只有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整,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
阿难听后,对佛祖说:若极乐世界无须弥山,它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依什么而住呢?佛祖告阿难:夜摩兜率天,乃至色界、无色界的一切诸天,靠的是不可思议的诸佛圣力神力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