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时小巷记忆

(2011-07-28 17:48:41)
标签:

酱菜园

青砖

药糖

小巷

八骏马

分类: 朝花夕拾

我记忆中的先春园大街,全是文革前的街道情景。街道两旁全部是青砖瓦房。除了极个别重新翻盖的房屋,都是磨砖对缝。在我们旁边的孟家大院,门楼的底座完全是用青石,一进门是门房和客房,影壁墙下有刻着形态各异的八骏马石雕,第二套院才是正屋,要上几层台阶。屋内高大明亮。后来孟家由于生意不够好,家道中落,全院的建设并没有完成。第三道院只是个占地约一亩多地面积的酱菜园和西厢房。解放后,酱菜园交给了国家,被用作街道小工厂。听父辈讲,解放前,所有的院子都是独门独院,所以在他们的口中,总是“郑家院”、“陆家院”、“钟家院”、“祝家院”等等。只是解放后,才变成大杂院。

我们家只是两套院。进门一个门房,然后是一道薄木门,第一道院,除了左右各一间半北房(半间炕和一间约15平米的房屋),东西为放置杂物的厢房。然后又是一个门楼,除了一副大门,还有一道薄木门。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为南房。三个台阶之后,是一个小平台,屋里除了后墙为砖墙,其他三面均为木板结构并铺有木地板。左右各有一间半房屋。一面可以通往公共大厨房。由于正中的住房比左右两间房收进一米五的距离,所以左右两间的房屋都在这个阳台上开出45度角的斜窗,都是以花玻璃装饰,使南房立面整体形成非常好的装饰效果。

我家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搬入时,这个院已经是有几十年房龄。但由于维护得好(每年都重新刷一遍大漆),所以还非常漂亮。我们住的第一道院,全屋四周,都装有护墙板,约一尺五见方的青砖铺地。里外院院内也全部是青砖铺地,显得非常典雅。

每当下雨的时候,天空飘洒着细细密密的雨丝,落在青砖上先是使青砖的颜色变深,渐渐地在低洼处,激起了水花。水越积越多,踏在上面,凉丝丝,有一种梦的惬意。如果下的是雷阵雨,豆大的雨点落下,加上从屋顶青瓦中奔腾而下的雨柱,冲击着青砖,地面形成一层水雾,呼吸着这样的空气,让人感到沁人心脾,暑气全无。此时此刻,什么杂念也没有了,只是一种深深的酣畅淋漓的感受。

小巷还是一个流动的市场,只要听到不同的叫卖或不同声响,你就会知道什么样的小贩走街串巷了。磨剪子镪菜刀的,他们一般不吆喝,而是吹一声一长一短,非常短促的喇叭。卖冰糖葫芦的,往往用纯正的天津话:“糖堆儿——”;卖针头线脑的总是有节奏地摇晃着拨浪鼓,这种鼓与普通拨浪鼓不同的是,在扁鼓的上面还连着一个小铜锣,当鼓柄快速转动时,拴在鼓边、锣边的小槌儿就有节奏地打响小铜锣和扁鼓,发出非常悦耳的响声。许多不买东西的小孩子们多被鼓声所吸引,跑出来观看。如果是听到清脆响亮的“嗡儿——”的金属声,那是剃头挑子发出的,意味着理发师傅来了。在冬天的晚饭之后,经常可以听到卖酥蹦豆和青萝卜的。夏天有托着平盘卖打成角的西瓜的。如果有“当儿——当儿——”的铜锣声,那是盲人算命算卦的来了。一些老太太因为最近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让他们给破解。从“文革”开始后,这些盲人就不允许继续从事这些迷信行业。

还有挎着提盒,收取和发送绱鞋的。当时,多数家庭都是自己做鞋,但自己做的鞋没有“型”,而且都比较紧,一般需要由绱鞋的店铺进行加工。所以,绱鞋、迫鞋的生意应运而生。那些挎着提盒的人,定期来到街上,取活或送活,没有任何凭证,如果他取走了大家待加工的鞋,从此一去不归,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哪里。现在想起不可思议。那时的民风还是比较纯朴,商家经营靠的是信誉。

最受儿童喜欢的,是卖药糖、卖大梨膏、熟梨糕的、卖糖人、卖地梨的、卖糖棉花的。

药糖是熬的糖块中掺入薄荷、酸梅等原料,吃到嘴里凉丝丝的。一般都是小贩推着自行车或用一个布搭档,上面有许多口袋,分别装着不同口味,不同颜色的药糖。

卖熟梨糕的因为他们都是在推车上放置一个炉子,上面烧一口锅,铝制锅盖的顶部留有一个短管,蒸汽就从这里喷出来,用来蒸“熟梨糕”,如果有人买,小贩会将蒸熟的米粉,放入一个两头大,中间细的木制容器中,然后在上面分别放入红果酱、豆馅、草莓等不同的调味料,可以依次码好几层。一分钟左右,就做好了。如果没人购买,小贩会在锅盖上放入一个带笛的木容器,发出“嗡儿——”的声响,很快就能吸引孩子们前来。

卖大梨膏的是用经过苏打发酵的糖块,个子非常大,但质量不高,有时还会发苦头。那是消费水平特别低下时候的产品,现在早已绝迹。即使有卖的,估计也不会有人购买。

卖糖人的来了后,会吸引许多人。小贩推着自行车,上面有一个架子,上面装满了各种颜色的面,他可以将熬好的糖稀吹成泡,然后靠熟练的手艺将糖泡捏成各种形状的人物。有时,他还会根据顾客的要求,用面捏成诸如孙悟空、文臣武将等各种人物。他先用一块颜色搓揉,又增加这样颜色的一块面,又增加那样颜色的一块面,这样揉揉,那样弄弄,一会儿,一个个形象生动的面人出来了。可以说他们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家。

卖糖棉花的有一个大圆铁盆。中间有一个灯,灯的四周是个饭碗大小,漏着小孔,放白砂糖的铁圆盒,灯点着之后,贩卖者用脚蹬一个带有链条的蹬子,带动大铁盆旋转,一会儿,在铁圆盒四周便弥漫出类似棉花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糖棉花”。小贩用一个竹板,将糖棉花收拢起来,卖给顾客。

还有卖切糕的。一般都是一辆木头轱辘的独轮车,刀、秤等工具也是干干净净,切糕上覆盖着一块布白,这实际是用糯米做的,中间夹着红小豆馅或红枣,当切好块后,再在外面沾一层白砂糖,以增加口感。

失去的岁月,挡不住的记忆。多年来对小巷、小院的回忆总是挥之不去。小巷是一种温暖,它承载了我许多甜美的记忆;小巷是一种情怀,它孕育了邻里之间多少情短情深;小巷更是一种文化,它见证了小城一个时代的风风雨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