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教的基本修炼方法(上)——内丹之法又称之为引气之法

(2011-07-17 16:17:31)
标签:

内丹

修心炼神

元阳真气

辟谷

引导

养生术

杂谈

分类: 西游研究

希求长期地、无限期地活于人间,饱享人世间的各种幸福。道教徒对人生、人间充满了肯定和依恋。而把死亡看作是可悲、可怕的事。人生太值得珍惜眷恋了,太短暂了。匆匆百年,如白驹过隙,还来不及品味人生的甘甜,衰老、死亡便接踵而至。道教不像儒家、佛家那样对生命抱着一种顺乎客观规律的态度。道教对战胜死亡充满自信。他们确信,人可以凭智慧通达造化之理,盗取阴阳之机,作自己生命的主人,逆转生命衰亡的趋向,甚至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内修”“外养”的工夫。主要途径是练气和炼丹。道教也修禅定,通过静观阴阳的消长变化,体察宇宙人生规律;依据道德经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修炼心性,力求清心寡欲,从而达到摆脱尘俗的烦扰,成仙了道。

早期道教从道为元气的哲学立场出发,在宗教实践上注重养气炼形,追求肉体长生的显效。其修炼方法,综合了华夏传统的仙道、养生术,有服饵、服气、辟谷、行气(闭息)、导引、按摩、叩齿、咽津、存思等多种形式,主要从调制身体和呼吸及外服丹药入手,当然也重视心意的调摄,强调清静离欲。大概因养气炼形一类方法长生修炼起来难度太大,促使道教渐重修心,从先秦道家老庄守静、守心、坐忘、心斋等炼神之道出发,融摄吸收佛家擅长的修心之道。

后来道书中所述坐忘、心斋、定观等,都强调离绝妄念,以智慧观察身、心、物空无虚幻,令心寂定不动,乃至“寂无所寂”,与道合一。这一点深受佛家真如三昧、实相禅、止观的影响,可以看出从南北朝以后,道教与佛教相互融合的趋势非常明显。

道家修仙以丹法为主,而金丹又有内外之别。以守一、服气、炼养,为内丹学。以服饵、烧炼,为外丹之术。内外丹都有上中下三品之说,有天元、地元、人元之分,单修、双修等不同的修炼方法和神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等成就差别。

道教认为,两肾间先天的元阳真气。道士在锻炼养生时,发现了引气之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呼吸,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吐纳丹田之气。用意念引导丹田之“气”沿着任脉下行,然后再沿着督脉向上逆行,从百会穴再将真气引至下丹田。这个循环九转为一次。所以《西游记》里多次提到九转大还丹,实际上这是人体小周天炼法。大周天炼法与小周天炼法不同的是:以意领气从百会贯入下丹田陈入会阴,当气至任脉、督脉会合处时,使真气从左右两支顺两腿阳经脉,两三里穴,直至涌泉穴,用意念将气从涌泉穴提起,顺两腿阴脉上行,经会阴达到长强穴,再引气沿任督两脉上行至胸椎,沿两胳膊外侧,将气引到手心劳宫穴。再由劳宫穴沿着内关直至百会,用意念将气分开运行,顺两耳前侧分下汇于舌尖。再用意念将气引导到百会穴,沿着任督脉下行到下丹田。修炼者经过一番苦练,达到一定的功夫后,是可以做到引导气沿着经络运行的。

也许有读者又迷惑了:既然道教的内丹之法其实就是引气之法,干脆就称为引气法算了,干什么又称内丹之法?实际上这两者一点也不矛盾。为什么说炼内丹?当人们意守丹田的时候,最初感觉意念集中在脐下拳头大小的范围,而随着修炼的人不断深入,意念由脐下拳头大小的范围逐渐集中,越来越小,最终感觉成为一个点,也就是所谓炼成的“丹”。引气实际上是引导结成“丹”的气,在人体的经络中运行。

修心炼神与传统的养气修命之术的结合,是唐宋以来以“性命双修”为宗旨的内丹之道。所谓性命双修,实际是道教内丹命术与禅宗之禅的双修、合修,是禅宗影响道教的产物。先命后性,为钟吕内丹派南宗张伯端一系的路线,他的修炼先从道教调息闭气等方法入手,炼精化炁,炼炁化神,至炼神还虚阶段,参究禅宗。采用了禅宗的打坐、参究、圆相、机锋等方式方法。收心炼已,“一念不生”、“对境无心”最后识心见性。先性后命,为钟吕内丹派北宗全真道王喆一系所主张的,其修炼先参酌禅法,然后依道教功法修炼。两种丹法,实际上都以修性为主。所谓识心见性,都是效法禅宗,因此,道教无论是从基本理论还是从修炼方法上,都大量吸收了佛教的精华。

现代科学对道教以及《西游记》中的种种修炼理论一般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这套理论是荒谬的。但是,现代气功表明,人体的经络和血脉确实存在,如果有人严格按照程序修炼,从而打通子午小周天和奇经八脉,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这并不是什么迷信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