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道教的关系(1)—— 道教的形成
(2011-05-08 17:05:50)
标签:
于吉中国道教《西游记》太平道 |
分类: 西游研究 |
《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样的标题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很难与书中的情节联系上。石猴出世,跟灵根、源流、心性、大道,有什么关系?第二回回目是“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美猴王拜师、降魔,悟出了菩提妙理。菩提妙理是什么?就是悟空!至于归本、元神是什么意思?
在《西游记》中,无论是孙悟空学艺,还是大闹天宫,以及多次与各种妖道进行斗争,到天庭搬救兵,孙悟空的咒语,都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充满道家的思想。不弄清道教的基本教义和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性命等基本知识,就很难理解《西游记》中黄婆、姹女、金公、木母、铅虎、汞龙等这些充满道家思想的专有名词。《西游记》中有三四十篇诗词出自道教全真道祖师之手,最著名的是宋代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因此,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道教形成的来龙去脉,道教的基本教义、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道教与《西游记》之间的关系。
一、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其最显著的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道教是奉原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主,以《道德经》、《太平洞极经》、《正义经》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宗教。
《老子开天经》说,天地分开的时候老子就出现了。《开天经》,二十四章,一章二十四万言,每一个字就开辟了天地一百多里。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又出现一个玉晨大道君,也叫灵宝君,于是形成“三清”。《西游记》里有三清观。“三清”中第一清“玉清”,元始天尊,在清微天,底下有“上清”,玉晨大道君,在禹余天,再下是“太清”,主持是太上老君,在大赤天。这样形成“三清”,而且形成“三天”,最高的天为玉清天。
在道家以道为本、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旗号下,组建起一家之学。正像刘勰在《灭惑论》所总结:“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道教有博采诸家之风格,其中受佛教教义影响最大。它不断吸收、效仿佛教,其生死观更是深受佛家生死观影响,越到后来,越接近于佛教。总体说来,道教教义“杂而多端”。
道教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综合了华夏民族传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中华仙学”的神仙炼养之道和多神崇拜等信仰;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由黄帝老子思想结合先秦以来的神仙思想、阴阳教术、神鬼观念,组成了庞杂思想体系。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在汉民族中有较大影响。
在历史上道教的教派很多,开始有两个支,一个是太平经,又叫太平道,是从于吉开始,后来因为这一支的弟子发动了黄巾起义,被镇压了,于吉本人也被江东孙策所杀。太平道最后只留下一部大约十万字的经典《太平经》。另一个是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按照道规,所有参加此道的信徒都要交纳五斗米,因此天师道也称作五斗米道。张道陵这一支道教的特点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因此辈辈都有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