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游轮观风景 安庆码头品小吃
(2010-10-29 09:47:57)
标签:
安庆宋体灵石王家大院甲板上脆饼旅游 |
分类: 旅游记事 |
可能本人是味蕾不够发达,所以永远当不了美食家,品不出菜肴的优劣。平时吃饭只注意营养均衡,出门在外,同行的伙伴还特意提醒自己要品尝当地的某某小吃,但除了在山西灵石王家大院旁吃过一餐以面食为主的宴席,在河南大相国寺吃的糊涂涂粥以外,多数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安庆码头吃的布满芝麻的小脆饼和馄饨。
1989年我们一行从武汉乘船去南京,头天晚上坐船,要到第三天早晨才能到南京。虽说船要在长江上行驶两宿一天,但我们的旅途并不寂寞。我们一行20人正好在一个舱,大家除了可以躺在床上海阔天空地聊天,还可以打扑克。由我们校办公司代表队,与校办企业联队对阵,本局哪队输了,就罚全队人员白酒一小杯(用酒瓶盖代替),不知是因配合默契,还是我们的手气壮,我们队胜多输少,后来的校办企业联队不得不重新组成第二梯队迎战。
在船舱待久了,还可以到甲板上观光。站在甲板上,迎着猎猎的江风,看着船首剪出朵朵浪花,船尾涛声如吼,摇曳出一条滚动的白练。几十只白白的江鸥,张开翅膀,追寻着上升气流翱翔,围着江轮久久不肯离去。我计算着,有的江鸥能够不煽动翅膀翱翔55秒钟。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特别是当游轮逐渐接近两岸或江心岛起伏的山峦时,你才能真正体味到“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气势和意境。所以,乘船出行尽量乘江轮,比海轮强多了。风景总在不断变化,不像海轮离开码头后,完全是天水一色,茫茫大海中,没有任何参照物,仿佛轮船根本不走一样。
最精彩的是清晨,在甲板上观看日出的情景。那天天气晴好,甲板上聚满了观日出的游客。太阳还没有从江中升起,却首先把江面染的暗红色,一会儿,东方水面越来越亮,天水交际处的云彩全被太阳染红,亮晶晶的红日,露出半月形,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当太阳升到四分之三的位置时,仿佛天空与江面形成两个红彤彤的太阳。当太阳终于挣脱出江水的束缚,从奔涌的波涛中跳跃出水面时,立刻引起观日出乘客们的一片喝彩声。那场景实在太壮观了!
美中不足的是,我们的早点和午饭都是在船上吃的面包、火腿肠和涪陵榨菜,没有到餐厅吃饭。主要想把从天津带来的食品都吃光,再不吃,这些从天津带去的食品肯定要变质,白白扔掉,造成浪费。在这之前,我们每天都是由各单位轮流坐庄,所以每顿的饭菜都不错,荤素搭配,十分可口。这样,当七点钟左右,轮船停靠到安徽安庆码头时候,经理对大家说,今天晚饭就不统一安排了,大家自理,可以上岸随便吃点什么。
轮船要在这里停留50分钟,有充足的时间,上午在九江停靠时,我们也曾下船登岸,所以什么时候开船,大家有了经验。于是便纷纷上岸吃饭。这是我们此行唯一的一次“自助餐”。
安庆在明清时期非常繁华,是长江下游的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安徽省的名称可以看出安庆的地位,安徽就是由安庆和徽州的两个城市的字头组成的。天平天国后期名将陈玉成就驻守在这里,曾多次打败曾国藩、曾国荃率领的骁勇湘军。
安庆码头不算壮观,由于夜幕降临,而当时的城市不太注重光,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幽暗。10月底的安庆码头,有些丝丝的凉意。在码头一隅,摆放着十几个露天餐桌。我们自由结合,坐到的餐桌边的凳子上,见许多顾客都点了一份薄薄的脆饼和一碗透着香气、热腾腾的馄饨,我们也入乡随俗,也仿照当地人,点了这两种小吃。片刻,服务员就把这两样小吃端上来。也许是由于连着吃陈面包的缘故,所以,觉得安庆的脆饼和小刀面馄饨口感非常好,味道鲜美,还经济实惠。有些食量大的同伴,又要了第二碗馄饨。与我们每天的大餐相比,小吃价格便宜,却别有一番风味。在21年后,我对在安庆码头吃的薄薄的脆饼和小刀面馄饨仍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