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 读书笔记 09教原 王斐
(2010-03-23 15:38:47)
标签:
教育 |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同时也是整个世界的反映。当教育在为社会的目的做出贡献时,它是服从于社会的,特别是当它在保证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时,它帮助社会调动它的生产力。故教育一方面服从于环境条件,同时另一方面即使仅仅通过教育所产生的关于环境的知识,它也必然会影响这些环境条件。
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的,并且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倾向。所以,社会环境总是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这同样也证明了教育与社会密不可分。在我们看来,教育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它提供了有关环境的知识,于是教育便可以运用这种知识,帮助社会觉察到它的问题,而且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末,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贡献。
讨论:大家是如何让看待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对上述提到的“完善的人”怎么理解?
在本章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介绍:传统与约束,方法与内容,民主之路。在这些内容中,我想我们更多的是要了解教育到底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它的未来。
一、传统与约束
1、社会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十分复杂。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教育体系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和以怎样的速度使它们本身适应于变化的环境?教育的自我保存功能对社会有什么作用?
2、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都有使儿童社会化的任务,对公民起到一个训练的作用。那么这种长久的训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用一种健全的世界观鼓励个人的自我实现还是用以控制个人,使他模仿既定的模样,变的容易被统治?这种训练是鼓励人民发挥独立思考和敏锐批判的能力还是培养人们对等级制度的盲目尊重?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要我们思考现在的教育目的到底何在?我们的学生将变成什么样的人?
3、教学职业的等级在我们现在社会仍然存在吗?这样的等级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大家持怎样的意见?
4、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大众化的教育,那么文中提出的“杰出人才论”的本质想法是否在我们的国情之下而变质?“增加享受教育的机会是没有用的,因为这并不一定使大家都有均等的机会。由于要求的标准逐步提高,这种标准就永远是群众达不到的。”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和就业困难,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该如何应对。
5、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在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由于天然的等级情况存在,那么用民主的教育方法扩大教育的基础,使得所有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实现,也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出现。大家可以探讨“民主的教育方法”是如何实施?
6、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更符合我们的国情。就文中指出“教育必须始终是这种社会条件的消极产物”,对“消极产物”大家如何理解?
综合考虑,教育改革要有社会的和经济的发展目标,没有教育的更新,社会也很难发展。两者关系密切。我想,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样也促进社会的更新进步。
二、方法和内容
当教育一出现问题时,最先受到指责的便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比如内容不符合个人的需要、阻碍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或者是与当前问题脱节。方法不对是因为它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等等。然而对这些内容和方法,我们应该客观对待。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应吸取各自方法或者内容的优点而加以糅合。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我们更多地应考虑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我们一味地讲授。当今的教育在充分考虑知识组成和方法的选择上应改变传递知识的结构和权威式的教育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传统的一劳永逸的知识在这个已经过时,人们更多的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
讨论:不管是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内容,也曾经在特定时期使我们的教育很成功。但是,面对未来,我们传统的方式应努力改变,寻求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可是怎样去变革?不少学生在了解“终身学习”的用处之后,仍没有继续选择深造;甚至不少孩子在初级教育阶段就已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等等。这或许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指引方向: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很大程度上跟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人们最大限度的寻求自身利益,他们只会选择有利的事情去做。当他们发现经过漫长的学习之后,并未给他带来直接的效益的时候,那时候就是他们对教育丧失兴趣和信心的时候!
三、民主之路
教育必须要民主。人们有可能同样受到教育,但并不是说,他们都有同等的机会。平等的机会必须包括同样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在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很大,即使受到了教育,但他们却没有机会施展。
“教育民主化不仅要把更多的教育给与更多的人,也要有更多的人参加教育管理。教育 必须重新建立。但是谁来重新建立这种教育呢?不管是教育的管理人员和官员,而是全体人民。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教育民主化的问题必须交给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去解决。”
教育总是服从于人类事业的规律的,它总是变的衰老,逐渐枯萎。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末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