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
(2014-05-26 15:07:14)
标签:
杜甫诗圣李白白居易王维文化 |
分类: 读书 |
近来读诗不少,充分认识到杜甫的伟大。
一说到诗的大家,我们首先会想到李杜,而且李白排名在前,至少是两者并列吧。然后呢?可能人们会想到白居易,然后是王维、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等人。然后呢?那就多了。门外汉会把“唐宋八大家”列上。虽然八大家是以文章来说的,但这八个人毕竟是文坛泰斗,写诗也都不错,列上总没问题吧?呵呵。总之,前两名是李杜,是大家公认的。
但是,过去一千多年的诗词界,对杜甫推崇的人要远远多于李白。李白固然是“诗仙”,但杜甫的“诗圣”地位,要比李白重得多。
请大家注意,我的意思绝不是说李白的水平不如杜甫。虽然白居易、元稹以及八大家中的王安石、苏东坡,还有明朝的仇兆鳌、王世贞等人都极力推崇杜甫,但是挺李白的也大有人在。这个话题在唐朝中期就很热门,一直热到清朝。而且,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首好诗都有其独到的妙处,很难说谁是最好。古往今来,难道有人能超过李白的飘逸吗?没有。杜甫也不行。既然如此,凭什么说杜甫的“诗圣”分量比李白的“诗仙”重得多呢?
这是因为:杜甫兼各家所长,而且各个门类都有大量的好诗,不是一两首,而是很多门类都有很多好诗。杜甫对于写诗技巧运用之纯熟,已经到了超凡入圣之境!尤其是:杜甫极为关注民生,他关注民生的诗,完全是发自肺腑写出来的,让人不能不感动,甚至不能不涕下。
写到这里,可能又有人要抬杠了:难道李白没有大量好诗?难道李白写诗的技术没到化境?难道李白的诗不是发自肺腑吗?更何况还有很多人都有极好的诗,比如崔颢的《黄鹤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哪一首不是千古绝唱?
呵呵,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杜甫之所以是诗圣,之所以得到白居易、尤其是文坛超级圣手苏东坡的推崇,不是没有原因的。李白的仙气、王维的禅味,白居易写长诗时的艳丽华贵,李商隐的无尽韵味,都是无人可敌的。但是若论各路题材的优秀篇章数量,写诗技巧之丰富,则首推杜甫。如果把过去几千年各种题材的好诗拿到一起,总归有千八百首。在这千八百首的好诗当中,杜甫几乎个个题材都有入选,并且数量最多。他可以把所有人,注意,是所有人,都远远甩在后面。
要举例子就太多了,写几本书都行。这里简单举个例子,杜甫的《登高》被很多人评为唐诗七律的压卷之作(当然,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黄鹤楼》)。《登高》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流露出浓烈的情感,而且由四对工整的对联组成。七言律诗都是八句,一般含有两对对联,但极少有四副对联的,因为如果都是对子,全诗很容易陷入僵化。但是杜甫此诗不仅都是工整的对联,而且毫无僵化之感,行云流水。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它虽然悲壮,但意境开阔,气势宏大。这就是罕见的精品。
在《秋兴》第八首里面,杜甫写了这样的句子: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仔细看看,就会发现问题:“香喷喷的稻子”怎么能“啄”鹦鹉呢?“碧绿的梧桐树”怎么能“栖”凤凰呢?如果按照语法,应该是:“鹦鹉啄香稻粒,凤凰栖碧梧枝”才对,而且其中还有“余”和“老”字,这都什么意思啊。但是,这恰恰是杜甫的惊人之处。注意,是惊人之处!
因为:杜甫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写这首诗的,极力突出开元盛世的富足和安定。所以他用了倒装,目的是突出“香稻”和“碧梧”。如果不倒装,意思就是鹦鹉啄食剩下的香稻粒,而倒装之后,则是开元盛世时香稻之多,粮食之多,别说鹦鹉了,简直可以满足任何人和动物的需要。后面的“碧梧栖老凤凰枝”也突出了大梧桐树多得要命,而且生活极为安闲,凤凰栖多久都没问题。这种主谓颠倒的句子显然是病句,前人写诗似乎还没用过,但杜甫偏偏写病句,偏偏用病句更加突出了开元盛世的富足,突出了诗的感染力。所以后人读到这两句时都不得不击节赞叹:杜工部写诗,已经到了鬼斧神工的地步!
再往后,就有人开始模仿杜甫倒装了。但后人的模仿往往是装腔作势,东施效颦。除了李商隐等大家,极少有人能写出这种韵味。
杜甫写诗虽然工于格律,但他也往往突破格律,极具创造性。在我印象里他最“出格”的一首诗是在四川避难时写的一首绝句: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初看之下,不仅毫无格律,而且也比隋唐之前的古诗还不如。“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哪里有这么写诗的?简直……
但这就是杜工部的诗!
杜甫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安史之乱之后的全国之乱,尤其是四川,不仅各路当官的想割据一方,而且百姓民不聊生,经常有人起来。在这种环境下农民怎么可能安心种地?所以土地荒芜,人人相食。杜甫偏偏不遵守格律,偏偏写出了“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这样的句子,就是为了突出四川之乱!
这样的写法,在别的诗坛巨匠那里是看不到的。这就是大巧若拙!
《望岳》,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杜甫年轻时的作品。其中的“齐鲁青未了”简直妙不可言,“青未了”三个字充分展示了杜甫的天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千古名句,使得后世的文坛巨匠简直不敢再写泰山。因为普通人可以随便写,但文坛巨匠往往自重身份,怕被比下去,所以反而不敢写。就跟李白看了《黄鹤楼》就郁闷得不再写黄鹤楼之景了,只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题,写写送别诗了,呵呵。当然他的这首诗写的也非常好。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已经是写洞庭湖的不世之作,但杜甫仍然写出了《登岳阳楼》,在宏大和深沉方面更胜一筹。唐朝之后,这两首诗往岳阳楼里左右一挂,挂了一千多年,后世文豪亦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只有范仲淹以散文《岳阳楼记》出彩。总之,杜甫的名作太多了,而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选的太少,讲的也太浅。以白居易写《长恨歌》、《琵笆行》的水平,都认为杜甫有上千首的好诗可以传下去,现在的我们,真的太不重视杜甫,太不重视我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了。
结合前辈大家的评论,以及我的理解,我的看法是:中国诗词几千年,涌现出无数绝顶高手,其中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可谓四大天王,他们的诗震古烁今。刘禹锡、杜牧、苏轼、陆游、陶渊明、高适、王昌龄、元稹等人也都是优秀作品相当多的文坛泰斗,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超级文豪级别。崔颢、王之涣、张若虚等人虽然传世作品不多,甚至只凭一首诗名传千古,但这区区一两首诗实在太过优秀,足以让他们永远不朽。其余优秀的诗人何止一两千人?总之,中国诗词之灿烂,举世无匹!
在这成千上万的优秀诗人之上,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诗圣,他不仅是各种题材的全能高手,而且更加博大雄沉,深远厚重。他,无时无刻不在用生命写作,用热血和泪水写作。他,就是杜甫!
用生命写作的人很多,写到深处情不自禁的人也很多。李贺、白居易、孟郊,他们作诗都极为辛苦,极为投入。但是,仅仅用生命写作还不行,还必须有那个水平、那个见识、那个胸怀、那个经历、那个品格,才能成为诗圣!所以,杜甫是唯一的,超出所有人的诗圣。
我甚至认为,在中国各路灿灿的文豪之中(包括词、散文、史记、小说、戏剧等各种题材),论深沉厚重、感人泪下、回味久远,古往今来的第一人,仍然是杜甫。
我,为杜甫感动,为杜甫哭泣。为我们有这样的诗圣,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推荐一本书:张道文的《杜甫诗传》。因为:读杜甫的诗应该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才能有更好的体会和感悟。杜甫用肺腑写诗,终成一代诗圣。张道文的这本书,也是用自己的肺腑写成的。遗憾的是这等好书,居然和其他几本应景之作(《徐志摩诗传》、《林徽因诗传》)并列为一套丛书中的一本,简直是暴珍天物。而且此书出版已经一年,读者却寥寥无几,所以我要为此书顺便做个宣传。
前一篇:怎样欣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