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诗
(2014-05-21 16:50:05)
标签:
诗词柳宗元王勃王维李白 |
分类: 读书 |
本文是随笔,没兴致的就别看了。
本文是随笔,简单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点,欣赏诗词,不在于咬文嚼字(虽然咬文嚼字也很重要),而在于宏观上把握诗的意境。我发现只要意境极高,那么在韵律、对仗上欠缺一些,根本不算什么。因为韵律也是不断发展的,初唐时期人们还不太讲韵律,到了盛唐才慢慢注意。但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有时都会写一些不太押韵或者“出奇”的诗,后人不也接受了吗?所以关键是意境,意境高,则诗高。
第二点,要结合作者的经历。这很重要,尤其是杜甫、苏轼等儒家诗人的诗,一定要结合背景和经历。其实欣赏任何文学作品,一般都要结合作者和时代背景,国外的小说也一样。
不过,如果每首好诗都要了解背景,这要下多大的功夫?没错,很多、很深的功夫。但中国的诗词就像美酒,越品越有味。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不仅遣词造句的功夫高了,而且品味提高了,修养提高了,智慧,也提高了。
第三点才是描写、对仗等具体技术。当然,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是三者兼备的。所以要写出好诗,不仅需要极高的文字修养,而且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情操。而我们学习这样的诗,不也是对自己智慧、修养、情操的一个很好的提高吗?
举个例子,柳宗元的《江雪》,相信大家都知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首先,它的意境十分寒冷,鸟都没有了,人都没有了,在冰天雪地中,一个老翁在垂钓。这是一幅多么凄冷的画面!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实际上,难道大家感觉不到在寒冷无人之境,这个垂钓的老翁内心有一团热火吗?好好体会一下:这个老翁内心一定十分执着,十分坚定。因为如果内心没有一团热火,他怎么可能在那里坚持钓鱼呢?所以,这首诗表现上写冷,但又包含着热,而热是需要体会才能品味出来的。这就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实际上,柳宗元写这首诗时,是他在被贬的时候。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在写他自己:我虽然被贬了,但绝不阿附权贵,我会坚定我的信念,做一个执着、高尚的人。所以,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再体会这首诗,体会柳宗元表达感情的方式,更觉得高妙无比。
第四点,好诗往往是含蓄的,讲究“引而不发”,要读者去体会其中的意思。如果说的很直白,往往不是好诗(当然,总有例外)。柳宗元的《江雪》,在这点上同样高明。所以它流传千古,脍炙人口。而西方的诗往往比较直白,到底哪个好呢?反正我认为我国的诗词远远胜过西方。我们本来就是个含蓄的民族,所以喜欢含蓄的诗,而经过诗词的陶冶,更加让我们含蓄。
所以我觉得我国的诗词,要静下心来读。而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社会,导致更多的人无法静心。而我们的中学教育,往往只是着重于文字的理解,所以现在绝大多数人,对诗词的理解只是皮毛的皮毛,根本不入门。
而我,其实也没有入门。因为古代有学问的人,未必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好诗,但几乎都是读诗超过十万首的饱学之士,我们都差得远。以曾国藩为例,我们几乎不知道他写过什么(有名的)诗,但曾国藩编辑了《十八家诗钞》,也就是包含了都是我国诗词界高峰的十八个人的诗6000多首,并加了不少评点和校注,得到后人极高的评价。所以曾国藩就是一个诗词专家。
但像曾国藩这样的饱读之士,自唐宋以来何止上千人?
第五点,好诗如果对比读,更觉得妙味无穷。尤其是各个大家写同一题材,细细品味,真让人感觉太爽了。
举个例子,送别诗,也就是送别好友时写的诗。自古多情伤别离,诗人在送别友人时,那感情更是汪汪的。在这方面好诗不少,大家不想看看各位大家是如何写的吗?呵呵。
最有名的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就是送朋友“元二”到西域去,诗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早上刚刚下过雨,空气清新,杨柳吐绿。朋友啊,你再多喝一杯吧,否则往西出了阳关(今甘肃西部的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这是多么的情深意切,所以千百年来,这是送别诗第一绝唱!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是这么写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前四句做铺垫,但重点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朋友就是离得再远,也像在身边一样。这又是多么浓重的感情!一般来说,送别诗都要写景(王维的诗就是这样),因为要以景衬托情,但这首诗八句话没有一句写景,却是那么的好!加上有千古名句,所以永远传唱!
高适的《别董大》(二),则是这么写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先写景,然后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是如此优秀,还怕前路没有知己吗?所以高适表达的情感,和王维、王勃又不一样。不过,虽然后两句是鼓励的,但前两句通过描写景色,仍然透出浓浓的哀愁。这种情感很含蓄,真是诗中高手!
李白也写过多首送别诗,一首相当有名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仙就是诗仙,“烟花”这两个字,已经把景色写得酣畅淋漓了。但最后两句更是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老兄,你已乘船顺江东下,而我在(武汉)黄鹤楼上一直远眺,看着你的船不断远去,到了最后都看不见了,只能看见一片碧空,以及横流到天际的长江!我,是多么不愿意和你分别啊!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浓浓的哀思中又体现出诗人无比的胸怀和气势,所以流传千古!
有了诗仙的,下面是不是该诗圣了?但是杜甫的送别诗不同别人,大都写得比较长,因为杜甫是运用“情景交融”手法的超级高手,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饱含着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所以这里就不举例了。还是说一首白居易的吧,就是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人说这才四句啊?没错,原诗其实是八句,但我们现在往往只讲前四句,因为这四句极为平易,又极为生动,更写出了草原的勃勃生机,充满了盎然向上的气氛,所以课本上往往选这四句。其实这首诗的后四句,讲的就是送别了: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荒野中的城池遇到一个贵人(王孙)多不容易啊,可惜又要送别了,所以“萋萋满别情”。应该说,但从这首送别诗而论,后四句的气象远不如前四句,而且表达的比较一般,和王维、王勃、高适、李白的诗无法相比。如果白居易只写前四句,并且把诗命名为《草原》,或许会更好吧。
本文是随笔,根本不系统,乘兴而写,兴尽结束,呵呵。结束前再说一句:我国古诗词绝不仅仅是美,而且有极高的品味和极深的智慧,需要细细体会。通过阅读古诗词,我觉得我国民族的智慧是世界最高的。
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