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棠收新疆(3) ---- 金顺贪功乱军心
(2014-01-15 13:48:02)
标签:
刘锦棠金顺荣全玛纳斯新疆 |
分类: 读书 |
中国人打仗,不仅要和敌人打,而且也要和自己人打。这一点,在金顺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上文说到刘锦棠收复乌鲁木齐,让金顺分外眼红。金顺认为叛军的实力不过如此,加上主力已经被消灭,所以决定自己收复乌鲁木齐西部各城。刘锦棠也乐于给他个人情,于是金顺率领部下西进。
一开始确实颇为顺利,连复三城。金顺大喜,一边向朝廷报捷,一边继续西进。但是在玛纳斯城下却遭遇挫折……
原来,玛纳斯的守将颇知兵法,他们知道清军大炮厉害,在外城内部又修了一道城墙,并把大炮和火枪架上,并东拼西凑纠集了将近两万人的军队。当官军轰破外城、攻进内城时,城内大炮火枪齐鸣,清军损失惨重,总兵冯桂增受伤被俘,大骂不止,被叛军杀害……此役阵亡官兵200多人。
初战失利,金顺把失败的责任都推到壮烈牺牲的冯桂增身上,说他不听指挥,擅自行动。还说自己临危不乱,指挥有方,才使清军避免了失败的命运。清廷愤怒,宣布不给冯桂增抚恤,并表彰金顺。哎,冯桂增如果地下有知,会不会后悔为国捐躯呢?
消息传到刘锦棠和左宗棠处,他们都知道冯桂增被冤枉了,于是上表为冯桂增说情。但他们都知道,以后管理新疆民政(也就是做新疆巡抚),非金顺不可。这是因为金顺很了解新疆民情,他又是旗人,深得慈禧太后信任。所以如果你是刘锦棠,该怎么办?
刘锦棠和左宗棠要给冯桂增说情,又不能得罪金顺。所以他们都很“艺术”,并不说金顺撒谎,而是反复强调冯桂增作战勇猛和宁死不屈。几经反复,清廷最后还是厚抚了冯桂增家属,总算没有让将士们寒心。但是,战事失利总得有人负责不是?既然金顺和冯桂增都不承担责任,就必须找一个“替死鬼”。这个替死鬼,就是当时参展的另一个将领
----
凭心而论,额尔庆额有责任。但他并非决策者,决策者当然是金顺。但是既然要保金顺,就不得不找一个顶缸的。没办法,额尔庆额成了顶缸的了。他非但作战无功,而且受到朝廷的批评。如果你是额尔庆额,冒着生命危险忙了半天居然还受到了批评,会不会很生气?没错,当金顺庆贺自己受到嘉奖时,额尔庆额气得呆在营房不出来。他恨金顺,也埋怨刘锦棠和左宗棠。所以,如果决策者在胜利时想贪功,失败时推诿责任,最后肯定离心离德。对于军队来说,将失去战斗力。
再说金顺,仗还得继续打不是?他没料到守军如此强悍,自己明显拿不下来,于是向驻扎在北疆的荣全,以及刘锦棠请求支援。荣全是伊犁将军,但自俄国占领伊犁后,他一直率兵驻扎新疆北部。听到金顺求援,率兵1000赶到。荣全也是满族人,正宗黄带子(努尔哈赤的后裔),手下也是八旗兵,虽然在新疆的资望比不上金顺,但也统兵多年。所以荣全和金顺也算是同一级别的。
另一方面,刘锦棠听到消息,也派手下刘长祜、谭拔萃、黄万鹏、董福祥四将,率兵6000来援。临行之前,四将担心被金顺欺负,请刘锦棠亲自出征。刘锦棠拒绝了。他苦笑着说:列位有所不知,我湘、楚大军自出关以来,屡立大功,这已让金都护和荣侯爷心生妒意。这次收复玛纳斯,本官决意让金、荣两位大人立此大功。曾文正公(曾国藩)生前曾经反复说:有功不可独享。此次收复新疆,需要各路人马齐心协力,所以本官此次不宜出马。但各位只管放心,我给金都护写一封信,保证他们会大力配合。你们作战胜利归来,我将在乌城为大家庆功!
四将高高兴兴领命而去。
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捏?
由于清军占兵力优势,十几天之后还是把玛纳斯城攻下来了。金顺出于愤怒,下令屠城。这是北疆清军犯下的严重罪行,极大地伤了当地老百姓的心。
然后金顺继续向朝廷报功。他故技重施,仍然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最关键的是,他居然丝毫没有提荣全的功劳,没提是他把荣全搬来的。而荣全并不知道,自己也上表为自己表功,却忘了提金顺向他求援的事。荣全也没有走,而是继续呆在金顺大营,两人吃吃喝喝好不热闹。
十几天以后圣旨下来。金顺和荣全正在聊天,一起跪着接旨。圣旨再一次表彰了金顺,并赏双眼花翎。在清朝,赏双眼花翎是极高的荣誉。荣全觉得下面该轮到表彰自己了……
没想到圣旨话锋一转,责备荣全“不候谕旨,赴玛纳斯城助战”是“殊属冒昧”,又斥责他邀功太甚,命左宗棠、金顺对他的功劳重新审查,再向朝廷报告。
旨未宣完,荣全已气得浑身发抖,脸色发青。等宣旨官走了之后,荣全站起来对金顺怒道:“金都护,本爵助攻玛纳斯难道不是您老发的函文吗?如今我怎么成了‘殊属冒昧’?如果不是本爵来得快,没有刘毅斋派来的6000人马,你能攻得下玛纳斯?你又怎么能戴上双眼花翎呢?不行!本爵一定要把事情的原委同太后、皇上讲清楚!”荣全大发雷霆,金顺当然知道自己理亏,始终陪着笑脸,答应为荣全说好话。荣全又骂了一阵,气哼哼地走了。
然后金顺大骂:“混账王八蛋!你仗着祖宗的那点余荫也想戴双眼花翎?下辈子吧,呸!”然后金顺又给朝廷写信,继续说荣全的坏话。荣全回营也给朝廷上表,说金顺的坏话。
做官做到金顺的份儿上,我算是服了。这样的将领如果长期带兵,军队能好吗?!
如果你是慈禧太后,该怎么办?
过了十几天,圣旨再下。说荣全“久历边关,劳苦功高”,令荣全进京任职,并授金顺伊犁将军(而以前荣全是伊犁将军)。等于把荣全调回来了,继续让金顺统领新疆。显然,慈禧很照顾金顺。当然荣全回京的结局并不坏,不久之后就任护军统领,圣恩如故。看来慈禧也明白两个人是闹别扭,但都值得信任,干脆分开得了,让金顺管新疆,从此再无人和他掣肘。而刘锦棠主要负责练兵,准备下一步行动。
1876年,刘锦棠、金顺、荣全等人,就在扫平北疆、设置行政机构、休整兵马、相互争斗中度过了。但是,另一个危机正在向刘锦棠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