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棠收新疆(2) ---- 智取乌鲁木齐
(2014-01-14 10:48:59)
标签:
刘锦棠金顺金相印新疆乌鲁木齐军事 |
分类: 读书 |
上一篇说道刘锦棠经过两天艰苦战斗,攻占黄田和古牧地。两战之后,金顺对刘锦棠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
金顺之前就在新疆统兵,又是旗人,他的军队是八旗军(清军有满八旗、汉八旗、绿营,太平天国之后湘、淮军又起,所以清军旗号混乱,但满八旗的地位最高),年纪又比刘锦棠大得多,50多岁,所以刘锦棠对他很尊敬,凡事都和他商议。这两战虽然歼敌甚多,但刘锦棠、金顺两部也伤亡颇大,而且除了缴获一些弹药和几百匹战马,缴获粮食并不多,因为金相印在得知黄田失手后,已经火速把城内大批粮食运出城,以求救兵为借口,带上儿子金小虎赶往乌鲁木齐去了。金相印果然十分狡猾!所以金顺向刘锦棠建议在古牧地休息一段,等待后续粮草跟上再说。刘锦棠也同意了。
但是当天晚上,刘锦棠在清理古牧地的文书中,发现了一封古牧地守将王治、金中万两人(已丧命)联名向乌鲁木齐求救的一封信,上有乌鲁木齐守将马人得的回复。马人得回复说:乌鲁木齐三城的精锐已经全部派来,现在防守乏人,而南疆之兵也不能速至。
刘锦棠推测,所谓“乌鲁木齐三城”,应指乌鲁木齐、迪化和附近的王城,而南疆之兵,当然是指阿古柏的军队。按此信内容,现在乌鲁木齐空虚,岂不正是进兵良机?!
且慢!万一是敌人的奸计怎么办?
但根据这两天敌兵的战力非同一般,十分勇猛,所以刘锦棠认为应该是敌军精锐尽出。那么,乌城很可能确实空虚!
但他还是立刻去找金顺商量(为了防卫敌人,两人大营相距一段距离)。金顺看信之后,沉吟说道:“老哥料定,这是阿古柏的奸计,诱使我兵发乌城。乌鲁木齐是新疆第一大城,城墙高厚,必有重兵防守。毅斋老弟,我们不能上这个当啊!何况,左爵相(左宗棠)已有话过来,收复古牧地之后不可贸然前进,一定要等他老的回文到后再定进止。”
刘锦棠见金顺说得入情入理,就苦笑一声说道:“回头仔细想想,都帅所言极是。古牧地已侥幸成功,乌鲁木齐岂能轻易攻取?”两人又聊了聊,刘锦棠辞别金顺大营,但脑海里始终想着马人得的批复。
他连夜把十几名古牧地投降过来的军兵召集过来,让他们辨认马人得的笔记,并详细询问各种细节。经过一番询问,刘锦棠越发认为乌鲁木齐确实空虚。那么此时不收,更待何时?!兵贵神速啊。
此时已是深夜,军队已经入眠很久。刘锦棠火速传令,军队三更造饭,四更开拔!并给金顺写了一封信,让他率部作为偏师在后接应。---- 军机稍纵即逝,刘锦棠此时顾不得金顺和左宗棠的想法了,他要快速攻占乌鲁木齐!
金顺第二天看到刘锦棠的信时,湘军早已开拔。金顺无奈,一面急速给左宗棠写信,一面也传令拔营,快速跟进。
另一方面,却说金相印逃回乌鲁木齐,和守将马人得商议防守。他们认为,尽管乌城守军只有几千人,但清军两战损失也颇大,短期应该不会进攻。正商议间,守军来报:城北尘头大起,明显有大队人马朝我开来!
马人得和金相印没想到刘锦棠进兵如此之快!上城头一看,天边沙尘汹涌,清军分明正在狂奔而来!金相印赶紧催运粮草和百姓,准备弃城难逃。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叛军带着粮草逃走就算了,何必裹挟百姓?
因为:新疆沙漠戈壁众多,很多山地根本没有树和草,所以地广人稀,粮食和牛羊十分珍贵。百姓要生活,除了储藏一定的粮食,必须有牛羊才行。如果把百姓留下,等于把粮食和牛羊留给清军。所以在草原打仗,往往要裹挟百姓。不仅叛军需要百姓,清军也需要。但是清军攻克黄田和古牧地,当地百姓早已被叛军掠走,所以清军收获不多。这样,粮草都要自己筹集和运输,十分不易。
而现在,金相印还想裹挟百姓而走,却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乌鲁木齐是个大城,有十几万百姓,他们早就恨透了叛军的疯狂抢掠 ---- 叛军不仅抢牛羊和粮食,而且抓壮丁,抢女人 ---- 所以当百姓知道叛军要裹胁百姓逃走时,知道清军要来了。一部分百姓已经率先趁乱出城,迎着尘烟向官军报告。
刘锦棠当机立断
清军气势如虹,乌鲁木齐、迪化和王城的守军兵败如山倒,金相印仅率少量残部逃往南疆。虽然他在南逃路上碰到阿古柏派来的5000援军,但因为丢了粮食,所以仍不敢回头再战,一路向南溃逃。而大批粮草和百姓,都被清军截下!刘锦棠战果辉煌!
金顺见刘锦棠连下三城,尤其乌鲁木齐果然无重兵防守,心中十分嫉妒。他怕功劳都被刘锦棠夺走,也顾不上保存实力了,率领自己的军队向乌鲁木齐以西各城挺进。他突然觉得叛军实力并不是事先想象的那么强大,何况北疆主力已经被刘锦棠所灭。所以他告诉刘锦棠“不劳大人动手”,可在乌城附近追缴残敌并休整,乌鲁木齐西部各城由自己夺取。刘锦棠虽然打仗勇猛,但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善于和同事相处,善于“让功”,所以也乐于把乌鲁木齐西部各城交给金顺收复,这样金顺在朝廷上也有功劳,大家都高兴。自己在乌城一带追缴残敌、收购粮草,并在各地成立善后局,办理安抚百姓、恢复行政等事宜。

加载中…